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32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也常常以"苏辛"并称.本文着重论述了他们词创作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2.
冰心的早期诗文中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并不是指对普通的生命状态的思考,而是表现为对这生前死后的生命状态的追索,是一种宗教式的生命观。这其中有很大程度上是受佛教的影响。可以说冰心的这种生命意识是她同时代作家所少有的。对于这一点,冰心研究者们目前极少注意到。  相似文献   
83.
汉高帝三年(前204),著名的汉赵井陉之战,战地当山西平定旧关——河北鹿泉土门间的井陉一线;当年赵广武君李左车所说"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指井陉一线地形最崎岖陡仄、急剧落差之井陉关内外当今平定县柏井镇至井陉县天长镇段;主战场——韩信所设"背水阵",在当今井陉县微水镇北境岩峰村至上安镇间的西濒冶河(绵蔓水)、东南北三面环山的整个井陉道上所仅见、最适于双方数十万计大军野战的一处10平方公里黄土平缓坡谷地带。  相似文献   
84.
刘勰《文心雕龙》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该书典故的运用,为表达内容服务,增强了理论阐述的形象性和说服力;用典采用多种技巧和方法,显现了骈文语言的精美、华丽、典雅;用典展示了刘勰的文化心态和人生追求.典故运用宛转自如,用人若己,精彩绝妙;既提升了《文心雕龙》的思想意蕴、学术价值、文化品位,又为典故的传播、普及和强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5.
辛弃疾特别善于运用典故来塑造词人的自我形象。根据辛弃疾人生道路的三个阶段,辛词用典塑造的自我形象主要为“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和“退隐闲居”三类。  相似文献   
86.
在北周与庾信齐名的王褒,是一个名重当世而后世大大跌落了声誉的诗人。这其间原因何在,很少有人作过深层次的探讨。文章试图从史论家的评价、文学主流和文学趣味的变迁诸方面对王褒文学地位“由显到隐”进行考证,并对王褒作品在后世遭受冷遇的原因做出较为辩证客观而又合乎情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7.
《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向来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一特殊地位也充分体现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对《诗经》,刘勰一方面充分肯定其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又着眼文学创作而将其还原为诗歌创作的成功和典范之作,进而总结出文学创作的根本规律:以情为本,文辞尽情。对"楚辞",刘勰一方面着力澄清汉代以来以经立论的楚辞观,同样还原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则强调其"笼罩雅颂"的"惊采绝艳"之美,从而要求文学创作"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  相似文献   
88.
记载谢氏与王肃爱情典故的最早文献是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该书记载了一首谢氏赠与王肃的五言诗和公主代答诗一首,未曾提及谢氏是否有书信致王肃。谢无量先生的《中国妇女文学史》,全文抄录了被认为是谢氏赠予王肃的骈文书信一封。该信文笔优美,宛转动人,堪称书信体文章中的佳作。但遗憾的是,笔者通过研读文本并考察相关史实,认为该信并非出自谢氏之手,而是后世好事者所代笔。  相似文献   
89.
《剪灯新话》22篇故事中,有16篇涉及到鬼神。这些鬼神故事因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而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剪灯新话》中的鬼神故事明显地体现出作者在题材上对人神故事的弱化和对人鬼故事的偏爱,这是异类题材内部发展演变的结果,更是作者借小说反映和批判现实的有意选择。  相似文献   
90.
虽有争议,但王阳明多次提到"实学"的概念,他的心学实属实学。他的实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特征:知行合一,力行实践,辨别义利。阳明实学与我们理解的近代实学,以及新实学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恰为清理近代实学思潮的流弊和研究新实学的走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