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64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30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南戏中的"义公"虽身处社会底层,但一个个古道热肠、疏财仗义,他们身上寄托了文人的道德理想,同时也体现着市井的世俗趣味.就谋篇布局来看,"义公"对作品结构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唐宋散文八大家"中曾巩受人争议最多.解读<元丰类稿>中的三十四篇杂记文,总结其艺术特色,既有助于理解曾文雍容平和的独特风格,也有助于重新认定曾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3.
明嘉、隆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高拱从政三十余年,结成了各种人际关系网络。梳理和考辨高拱与恩师、同门、同年、门生之间的关系,既有助于了解高拱的求学经历和社交范围,也有助于把握"隆庆改革"群体的形成和实态。  相似文献   
24.
《世说新语》是一部集汉魏两晋的传闻轶事之作,其出现“袁公”的条目仅仅一条。考《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可知在年龄、身份、地位等方面与《世说新语》所记“袁公”信息相吻合的,是东汉袁氏诸公中的袁汤,而不是袁隗。  相似文献   
25.
新发现《永乐大典》残卷中的曾巩佚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新发现的《永乐大典》残卷保存了他在任地方官时所作的14封书信,经笔者查考,其中13封不见于他书,属新发现的曾巩佚文。这是近20年来曾巩佚文发现最多的一次,对曾巩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对信中所涉及的时、地、人、事进行了初步的考说。  相似文献   
26.
两汉之际,序文趋于定型,较之先秦时期呈现出诸多新变,具体表现为:整理《尚书》,使我国第一部散文序文集重现于世;产生了具有全新形态的自序,其中以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为代表;序文的学术功能更加突出,学术价值日益凸显;其题写范围日趋广泛,出现了赋序、史书序、子书序、辞书序、诗序、铭文序、佛典序等,几乎涵盖了当时的所有文体,有力地推动了序文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7.
龚自珍通过“破”面和“立”面较为全面地建构起了他的“今文学”理论体系,在整体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批判立场。龚自珍的“尊情”的诗学观念与诗学实践实际上传承了其“今文学”的价值旨趣,将诗学的主体维度(人格、情感、创造等)放在批判的场域来展现,体现出诗学自身厚重的学术底蕴和较强的批判意识。然而,龚自珍以“尊情”为核心的批判诗学在保持对既有诗学观念批判与革新的同时,又在一种幻灭感中走向了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发现和张扬,并试图以一种异端的方式表征个体生命的“在场”,从而使其诗学充满某种僭越行为与二律背反及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8.
关于周公在周初政治上的角色问题,战国后期曾有冢宰摄政之说,20世纪学者在疑古思潮影响下又提出形形色色的标新立异之说,或以为周公并非摄政,竟是称王了;或以为莫说称王,连摄政也是后世伪造;甚或以为周公实为 篡 窃。仔细分析这些论说,其中误读古书者有之,推理失简者有之,于文献 考 古间心存偏见者有之。在周公摄政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几乎所有历史事件的考证之中,为此有必要规范考证,勿使历史研究堕落为随心所欲的自由谈。  相似文献   
29.
国内"理工大学"英文译名形式多种多样,已经影响到了对外交流与人们对其认知。我们采用语料库驱动的方法,运用WebCorp和AntConc软件,调查了国内外"理工大学"英文名称形式,指出国内外该类院校名称格式的多样性及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并通过对"理工大学"译名的搭配力分析,尝试探讨其认知顺序。  相似文献   
30.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关于西周存在三公九卿的说法是没有多少根据的,西周王朝官僚体制中并不存在这种整齐划一的三公九卿的制度,其当为后人附会之说。而在西周时期,“公”和“卿”二者的涵义并不等同,“公”用作王朝执政卿士或德高望重的王朝长老的尊称,“卿”非官职,其代表位次,王卿泛称为“伯”,“公”与“伯”在一定程度上可相通称,但称“公”往往是为了突出其身份地位的尊贵,是仍不出尊称的范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