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58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鲁迅在绍兴生活了他一生的三分之一,不管他是否意识到,在他的意识深处,始终存在着一个越文化“场”。这表现在在鲁迅各种形式的作品中,不时浮现出一种“故乡情结”;鲁迅的精神气质,可用“硬”和“韧”二字概括,而这正是越文化的传统;在鲁迅的思维方式上,也显示了越文化“崇实”和强烈的批判意识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82.
汉初长沙国独传五世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所述汉初不废长沙国的原因,未构成长沙与其余诸国的根本区别。刘邦在楚汉战争后,违背其分封原则,将军功并不显著的吴芮封在长沙为王,并遥夺南越三郡以予之,实欲利用其在越人中的威望和手下军队习于水战及南方气候的特点,阻挡南越北犯和平定南越。南越一日不平,则长沙国一日有存在之价值,故长沙国传五世后方以无后而废。  相似文献   
83.
秦汉时期的汉越民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汉时期中国南方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是汉越民族关系,由于大汉族主义思想膨胀和越民族上层贵族中民族主义思想的抬头,所以汉越民族关系常以矛盾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这种冲突在客观上起到了加强汉越民族交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本文认为滇字出自越语,即越人之"祠"的本义;滇国诞生之时,汉人尚未进入,汉人到来之后,才以当地越语译为汉字记录下来;滇因国而得名,滇国傍池而建,故先有滇国,后有滇池.  相似文献   
85.
杜甫的三首“望岳诗” ,是杜诗登览诗作的精品。其中 ,东岳诗偏于表现青年杜甫的豪情志向 ,西岳诗则偏于表现中年杜甫忧谗畏讥 ,遭贬以后重新济身朝班参与政治的希望 ,而南岳诗则偏于表现老年杜甫冀望统治者修明政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86.
沈约是南朝齐梁时的重要诗人 ,是当时的“一代辞宗”。他不仅诗歌创作颇有成绩 ,而且他毫无文人相轻的陋习 ,不崇己抑人 ,笃于揄扬后进 ,齐梁间很多诗人或多或少受过他的褒奖。齐梁文坛上 ,沈约提携了大量的文坛同辈或后进 ,对齐梁诗歌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沈约影响了一大批当时或后代的诗人。  相似文献   
87.
从秦汉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建立以后 ,国家政权成为汉越互动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其作用并不亚于中原汉人南迁带来的民间文化流动所造成的影响。国家政权通过构筑国家政治体制 ,不断支持以华夏———汉文化为代表的国家正统文化的扩张 ,促使南方百越逐渐走向涵化 ,最终导致汉文化在南方原百越活动区域取得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88.
《礼纬》、《乐纬》是纬书中的两种。由于古代乐学是从属于礼学的,因此,《礼纬》、《乐纬》可以放在一起研究。通过对西汉礼学的考察,可以知道《礼纬》、《乐纬》的形成与二戴礼学关系密切。在思想内容上,《礼纬》、《乐纬》主要记载了很多古代的礼乐制度和作用。《礼纬》、《乐纬》认为,礼乐在古代之所以重要并非因为它们的形式而在于它们观得失之效、反人道之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9.
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环中国海是古代世界海洋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要区域之一,环中国海的视野克服了以王朝正史为核心的传统中国历史框架下的错误海洋观。传统史学以中原遥望四方、从陆地鸟瞰海洋的中心自居,代表了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古代帝国的话语,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大陆性与海洋性二元共存的史实,造成海洋文明史认识上的边缘、附庸和汉人中心论的偏颇,无法捕捉到海洋世界的真实历史及其人文价值。以几何印纹陶遗存为核心的中国东南史前、上古考古学文化,与东南亚、大洋洲土著人文关系密切,展现了善于用舟的百越—南岛土著先民文化传播、融合的海洋性人文空间,明显区别于北方华夏的大陆性文化体系,是失忆于汉文史籍的环中国海海洋人文土著生成的考古证据。汉唐以来,环中国海成为世界海洋商路网络中最繁忙的段落,被视为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香瓷之路、茶叶之路的起点,从海洋族群变迁、东南港市发展与基层海洋人文的土著特征看,被传统史学誉为汉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实际上是对史前、上古东南土著海洋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0.
王琴 《兰州学刊》2007,(3):186-188,205
<乐记>以篇目逻辑体系与范畴潜在逻辑体系的双重组合,形成完整的美学理论建构.其中较为清晰的理论逻辑梳理,范畴的内蕴凝结与潜在的意义钩连,展现了朴素辩证逻辑思维方式与感性体验思维方式在美学理论建构中的融合,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理论建构的某些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