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80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719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中国人民大学秦宝琦教授著《中国秘密社会新论》的主要特色和学术价值体现在:一是学术观点上,始终保持了在本领域的前沿地位;二是研究取向上,弥补了学术取向与政治取向相对立的缺憾;三是研究体系上,恰当地处理了整体分析和具体研究、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四是研究路径上,实现了文本解读与田野调查的有机结合。该书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领域整体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72.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脂微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先秦时期,楚方言里脂微合韵现象较为突出,至东汉,脂微两部发生合并。这种音变现象起初是在方言中发生的,是秦汉时期楚方言、秦晋方言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73.
司马迁依据《秦记》及诸侯史记,兼采“战国之权变”,记载苏秦、张仪事迹多有精确纪年;刘向校定《战国策》,亲见《苏子》、《张子》及诸子百家之书。《史记》、《国策》载苏秦合纵在前、张仪连横在后,无可怀疑。《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苏秦事迹”,则为后人假托,并不可信。苏氏三兄弟都主张合纵抗秦,其活动范围与对待燕、齐诸国的立场惊人相似。加上此类资料相关背景不清,多无主名,在流传过程中屡经窜改,为后人冒名假托提供了方便。司马迁、刘向都见到过类似材料,而且经过甄别毫不含糊地作出了否定的判断。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又一次证实了司马迁“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的论断。  相似文献   
74.
用另一只眼睛看红楼之谜——论秦可卿的生与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用全新的视角,提出全新的观点。从书中提供的秦可卿两处出生身世和秦可卿卧室摆设为突破口,推断秦可卿乃雍正之女。把“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和“变生不测凤姐泼醋”两个因淫而上吊的故事联系起来,揭示了天香楼事件真相,从而解决了书中两个大谜。随之,关于秦可卿的判词曲文,“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张太医论病细穷源”等谜也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75.
楚秦起诉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秦国的起诉制度已相当完备,如起诉形式已有了公诉与自诉之分,自诉案件中出现了本诉与反诉,司法机构受理起诉的条件也有了制度性规定,起诉与受理阶段还制作了相当规范的司法文书.楚、秦两国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上古中国的法制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76.
秦朝乌氏县是中原政权在宁夏地区第一次正式的行政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意义。秦朝乌氏县是民族融合的据点,形成了最初宁夏的一些大姓,有祭祀文化的特点,也有长城文明的烙印。  相似文献   
77.
本文重新分析了统一后的秦王朝速亡的原因,对传统的"暴政说"或"专制说"提出了质疑,认为秦王朝的速亡,是由于复国势力的普遍存在,增加了反秦阵营的实力;对边疆的大量用兵,削弱了对内镇压的力量;浩繁的工程建设,造成了国家经济的极度危机,而这一切又是建立新体制所必须付出的"历史代价"。  相似文献   
78.
虚假陈述是证券欺诈民事行为的一种,本文探讨了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法律性质,认为它既有违约责任,又有侵权责任,还有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因果关系的认定,应借鉴国外相当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最后分析了虚假陈述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因虚假陈述受到损害的投资者,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合同和赔偿损失。  相似文献   
79.
黄河流域的竹林分布与秦汉气候史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分布是生态史研究和经济史研究都应当关注的历史事实。认为当时黄河流域的竹林非“自然生”、“皆为经济栽培的产物”的意见缺乏论据。竹林分布的变化,实具有“气候变迁指示意义”。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以“竹”的分布论述秦和西汉时期的“温和”气候,是有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80.
出土文献在考古学综合研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云梦睡虎地秦简的简文内容 ,反映出诸多考古学信息 ,如墓主人年龄、身份、秦代楚地的地理环境、行政区划的变迁、风俗等 ,这些记载为研究秦代江汉地区埋葬习俗、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提供非常珍贵的文字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