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27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7 毫秒
51.
在北宋学术界,曾巩无疑是反佛排佛的代表人物,其精神堪比唐代的韩愈。和韩愈一样,曾巩是站在儒家立场上反对佛教的。但韩愈以儒反佛重在讲华夷之辨,视佛教为外来的、有损中华文化的思想而反对之;曾巩则把佛教和诸子百家同等看待,在中华文化的语境内品评儒佛两家的优劣高下,讲求其学理上的内外之分。曾巩反佛方式的变化既能显示时代社会的变迁和思想学术的转型,也表明了佛教发展的最终本土化。曾巩对佛教价值的评判还有着经济因素的考量,反映了佛教发展和经济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52.
湘军著名将领曾国荃作战善于运用战略战术,他征战一生,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或综观全局徐图进取,或运用奇兵出奇制胜,或围点打援不战而屈人之兵,或收降俘虏以毒攻毒.其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思想与实践在履行封建国家对内对外职能方面,都收到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3.
本文通过对蒲元神刀铸造工艺的考察,揭示神刀之所以削铁如泥,称之为神刀的原因,一是“淬火”过程对“淬冷介质”——水有相当高的要求,二是打制过程中“百炼钢”工艺的运用。  相似文献   
54.
学界对葛洪文艺观的研究已取得初步的成果,但多集中在概貌性的整体观视,着力于其中某一方面的尚有所欠缺,本文通过对《抱朴子》外篇的整体梳理,力图对葛洪文艺观中的文学批评思想进行一个稍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5.
数百年来,能够以书生而克平世乱,戎马倥偬间亦为学不倦,并把学问事业均磨练成功之人可谓极少,而曾国藩居其一.究其一生的为人、为学、为官,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在儒家义理与事功之间,曾国藩成功地交融了二者.  相似文献   
56.
差异:曾国藩与李鸿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不少人认为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 完全接受了曾国藩的衣钵,李鸿章的身上“罩着曾国藩的影子”。其实, 曾李之间虽有许多相同之点, 但差异也是很大的。这主要体现在:在对洋务的认识,对西方“长技”的看法上, 李鸿章更高一筹; 在对外交涉上, 曾李虽一脉相承, 但二者的态度和出发点却不一样,李鸿章的主和比曾国藩的保和要积极得多;从个性和人格上看, 曾国藩的人格有很强的魅力,而李鸿章是一个有才华而乏品性的人。当然,曾李之间的差异只是迟钝与敏感、 被动与主动、 消极与积极、 开阔与拘囿的相对性差异。  相似文献   
57.
从文化的角度,即从个体科场失意的心理与士子普遍的科举心态的层面上,从选贤用能与个体的怀才不遇层面上,从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八股取士的层面上,从公平竞争的科举选拔制度与试官腐败的层面上,辩证、历史与客观地审视蒲松龄的作品《聊斋志异》所表现出的科第观,重新解读《聊斋志异》的科第观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58.
本文对 2 0世纪金元词研究的百年历程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与评述 ,认为二三十年代与 70年代以后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作品的辑佚、梓行 ,为人们研究金元词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二是对词人词作的探讨评述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二三十年代的学者有深中肯綮的论断 ,70年代以后则加强了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全面、深入的探讨 ,并对前人不曾涉足的领域也多有开拓。金词的分期、风格、价值、地位 ,元词的分期、“散曲化”倾向 ,是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 ;元好问、白朴是学术界重点研究的两大词家  相似文献   
59.
曾国藩是清湘乡派的代表人物,非常重视学习古文,十分推崇韩、柳、欧等人的创作风格。他认为,为文重在“行气”,即文章要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而“行气”则必先“养气”,故初学者应通过“看、读”名家名作来“养精蓄气”。此外,行文还必须讲究辞藻的丰富和结构的圆适。《曾国藩家书》所阐述的上述观点,体现了湘乡派的创作主张。  相似文献   
60.
在明清小说《聊斋志异》的研究中,以往多从明清小说史、古代文论、社会学、伦理学以及道德、家庭、婚姻观诸层面进行,对《聊斋志异》在自然美的层面进行解读与探讨的还论及甚少。文章认为蒲松龄及其作品中蕴藏着“真即美,美即真”,“自然即美,美即自然”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