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27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在杜甫批评史上,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是一部重要著作.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重心领神会,重感悟心解的民族传统,以心解心,以心会心,以心传心,确立了杜甫批评史上一个重要批评范式.浦起龙强调,作诗、读诗、解读,全在一个心字;离心以索杜,必无所得,以心印心,方有自见.以心解杜,浦起龙发现了解杜的最佳路径.好诗当以心解之,浦起龙把握住了杜诗的主骨和血脉,深得杜诗风神.  相似文献   
82.
“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巫术活动。根据商代卜辞的记载,商王曾祝于宗庙,祭祀自然神时有“册祝”的形式,有些祝祈是为了消除灾祸。  相似文献   
83.
试析曾国藩人才思想与现代行政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成功的“管理”者,其历史功绩世人皆知。曾国藩一生政治军事生涯中,其“人才”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现代行政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4.
<圣哲画像记>从数千年灿若群星的历史名人中精选三十二位,画龙点睛地概述其为学成就,并借此作为后辈为文的圭臬,给学者治学提供读书门径选择的便利路径,为后来张之洞<书目答问>起到探源导流的作用.曾国藩继承姚鼐"义理、词章、考据"之文论,创造性地提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分法,发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曾氏传承以神气论文的桐城文统,把阳刚、阴柔两种文章风格各析为四,提出八种文境之美的理论.其所作所为,达到了"中兴桐城"夙愿.  相似文献   
85.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富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其"德治"思想既有对古代"德治"思想的承继,同时又根据时势的变迁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尤其是他在选拔和启用人才时,动态考察人之德操,重视"自律"慎独"作用的发挥及"以德治军"的思想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6.
从"经济"观看桐城派的发展脉络以及桐城文派在近代的更新变化,其间曾国藩的经济观对此派散文有独特的贡献;同源异流的两种经世观之比较;桐城派"中兴"对散文近代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7.
曾国荃一般被认为是个打战勇猛、贪钱爱财的武夫,其实他对于儒学、儒生和文人雅事始终抱有温情和敬意.因此,在军书旁午之时,他就有慨然捐资刻书之举;兵燹平息之后,又悯战后书籍残毁,亲躬铅椠之役,设局广刊经籍,在晚清刻书史上留下了值得书写的一页.其好学乐善,刊刻经史,都是出于弘扬儒术、传播文化的自觉,起到了嘉惠士林、振兴文教的作用.  相似文献   
88.
1880—1881年中俄伊犁交涉是曾纪泽外交事业的巅峰,其使俄前对遣使改约由畏懦缓议到坚定对俄开展交涉的心理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曾氏对俄之阴险及崇约丧权之严重性有了基本认识;其二,相较于崇厚交涉前后总署给予的宽泛告诫,曾氏使俄前收悉了总署对于谈判的具体谋划方案;其三,清廷“宽减”崇厚擅权之罪,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俄间紧张关系,也缓解了曾氏与俄交涉的畏惧心理。在曾氏心理转化的同时,中俄伊犁交涉举措逐渐成型:确立“重界轻商”谈判方略;对总署关于使俄人事及出使职衔安排做出理性回应;力主和谈的同时积极备战。曾氏使俄前心理演变及中俄交涉举措的确立为中俄谈判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的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外交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9.
从语言选择看蒲松龄的小说与俚曲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话小说在明清时期已经取得了斐然成就,而《聊斋志异》却以它独特的风姿,成为文言小说的最高峰。蒲松龄科场偃蹇失意,沉沦下僚,虽为正统文人,但并不排斥白话口语创作,现存俚曲十四首,语言俚俗易懂,迎合下层民众审美趣味。作为他心灵寄托的《聊斋志异》采用的仍为文言。文言一直是作为官方正统文体存在的,是文人身份的象征;口语白话通俗易懂,广泛应用于普通大众之间,是俗文化的象征。蒲松龄的创作文白皆有,则代表的是其两种不同境界:文言意味着虚幻的理想,白话则是回归现实的象征。  相似文献   
90.
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社会和谐最终要落实和体现在个人及家庭身上。晚清名儒重臣曾国藩在教导子女的言谈身教中所包含的修身养性乃自我和谐之本、孝悌乃家庭和谐之道、谦敬真诚乃与他人交之良方、廉洁奉公和施行仁政乃社会和谐之源等有关自我、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思想,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