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辜鸿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译了《中庸》,他翻译《中庸》的目的主要是要借《中庸》的翻译来宣扬中华道德文明的优势,改变西方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态度。因而,在具体翻译中,他通过多种途径来彰显原典中的道德内容,主要表现在:通过序言、附录等副文本总体性论说中华文明之道德文明的本质;通过在译本正文核心术语翻译中添加“moral”一词来突显道德的内涵;通过译本中相当数量的双行小注来进一步随文阐释道德的主题。辜鸿铭的译本成功地将《中庸》建构成为代表中华道德文明的有机整体,他在翻译中所尝试的阐释路径与方法,也为后人开辟了翻译阐释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本土阐释学资源中选取诸多义理对典籍翻译的多元阐译现象进行解释,发现中国阐释学思想对该现象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其中境域论论证了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是译者受其最切近层次境域所产生张力的产物,“原意”和“用心”论说明了文本意义的相对性和确定性,文本的“用心”可被视为翻译阐释的“知识”之界,而“虚心”论则可视为“德性”之界,典籍翻译中双重阐释之界的提出应和了中国两轮哲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自我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领域,一直处于西方心理学家掌控主流话语权的状态,以至于其中的绝大多数研究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一批来自东方、具有强烈文化自觉意识的心理学家们开始试图从文化差异中寻找灵感乃至突破口。然而,来自文化差异的一线生机并不意味着要研究者们彻底摆脱西方主流研究范式的桎梏,理想的做法似乎是在两种道路间寻找到某种平衡,这便是所谓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4.
围绕中庸、阴阳与悟3个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展开论述,既指出了李平教授的观点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失误之处,又提出了一些容易被忽视或想当然的问题供人们反思.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是2套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西方哲学的志趣在于求真,即探索世界的客观真理,而中国哲学的志趣在于求善,即追寻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朱子学在后世传衍中逐渐显出异化为记诵口耳之学的一面,元代吴澄传承晚宋以来勉斋学派的批判创新精神,对朱子思想加以修正,彰显了潜伏已久的朱陆合流之思潮。以《中庸》诠释为例,草庐批评《中庸章句》过于精详而流于分裂,对全书章句作出了新的划分,突出尊德性对道问学的优先性,重新诠释“本心”概念,显示出宋元时期朱子学者经典诠释的创新能力,表明元代“朱陆合流”实为朱子学内部自我更新调适所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