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89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721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吕喜林 《阴山学刊》2003,16(4):19-24
《周易》本为卜筮之书,经历代儒生的改造,逐渐演变为哲理之书。之后,《周易》中的吉凶悔吝、福祸休咎,不再由神秘莫测的天命来决定,而是由人的道德行为及周围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决定。《周易》中的吉凶并不是绝对的,吉和凶都是有条件的,并且不断地相互转化,吉凶最终取决于人为。“吉凶由人”是《周易》的基本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72.
关于周公在周初政治上的角色问题,战国后期曾有冢宰摄政之说,20世纪学者在疑古思潮影响下又提出形形色色的标新立异之说,或以为周公并非摄政,竟是称王了;或以为莫说称王,连摄政也是后世伪造;甚或以为周公实为 篡 窃。仔细分析这些论说,其中误读古书者有之,推理失简者有之,于文献 考 古间心存偏见者有之。在周公摄政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几乎所有历史事件的考证之中,为此有必要规范考证,勿使历史研究堕落为随心所欲的自由谈。  相似文献   
73.
李娓 《唐都学刊》2006,22(6):79-81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干,儒家奉为群经之首,道家奉为道藏三玄之首。佛教传入中国,与儒道合而为一,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易家的太极、儒家的天命、道家的道、佛家的空,皆是宇宙全息图的不同体现方式,是宇宙万有生存准则的不同表述。  相似文献   
74.
本文主要从修己之道的侧面分析孔子的儒家道德思想.就修己之道的内容要求、原则要求及所要达到的境界诸方面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指出孔子思想的进步意义及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75.
周敦颐文集版本繁多,而极有价值的两部现存宋刻本却未获学界充分重视和利用.其价值重要者有二:一是较完整地保存了被认为久已失传的张栻<太极图解>,为研究张栻的思想及其演变提供了新的材料;二是保存了大量稀见的宋人诗文,不仅可补一些文集之不足,而且对<全宋诗>和<全宋文>也有突出的补遗和校勘作用.  相似文献   
76.
周叙的诗学批评集中地体现于《诗学梯航》中,其主要内容为:以汉魏晋唐为宗的诗歌渊源论,主张师古与摹拟的诗歌创作论,辨体别格的诗歌师法路径,扬正抑变的诗歌历史发展观。考察周叙的诗学批评,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明前期诗学风尚,以更为客观地看待明前期诗学在我国古典诗学发展链接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7.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关于西周存在三公九卿的说法是没有多少根据的,西周王朝官僚体制中并不存在这种整齐划一的三公九卿的制度,其当为后人附会之说。而在西周时期,“公”和“卿”二者的涵义并不等同,“公”用作王朝执政卿士或德高望重的王朝长老的尊称,“卿”非官职,其代表位次,王卿泛称为“伯”,“公”与“伯”在一定程度上可相通称,但称“公”往往是为了突出其身份地位的尊贵,是仍不出尊称的范畴的。  相似文献   
78.
《周易》中"文"的内涵相当丰富,大体可分为"秀外"之文与"慧中"之文。前者即"文"的浅层意义,后者则通过"坤卦"予以体现,是具有含蓄之美的内在文采。《周易》中的"文"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论语》则在《周易》的基础上,将"文"对象化,自此"文"作为核心概念开始裂变。  相似文献   
79.
西周时期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是一篇涉法铭文,其中涉及到的犯罪是诬告罪。本文在对铭文进行集释和翻译的基础上,总结出这次诬告案件的审理程序,这有助于了解西周时期的法律情况。  相似文献   
80.
“历史完形论”认为,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客观性和完整性是历史的两个基本属性,其中后者是通史之所以为通史的特殊性所在。过去的通史和“新体”通史,或者不是以人类过去的活动作为对象,或者因体例所限而不能满足通史的特殊要求,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通史。“历史完形论”明确指出:通史的对象是人类过去的活动,通史要维护和体现历史的完整性。“历史完形论”是我国近代以来通史理论研究的先驱之作,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