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106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555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In this essay, Michel Maffesoli exalts the poetry of the everyday, and a way of being that, paradoxically, opens one up to life through rituals that smack of a quest for divine nothingness. ‘Everyday Tragedy and Creation’ traces a series of connections: between Benjamin’s particular form of empirical mysticism and the notion of messianic time, the vitalism of Nietzsche (and tangentially his rediscovery of the Greek notion of tragedy and destiny), that of Bergson with his concept of duration, as well as the sociological hermeneutics of Dilthey. In the course of his discussion, Maffesoli invokes Verlaine, Rimbaud, street theatre and Eliot, and proposes a Zen-like approach to everyday happiness. More generally, Maffesoli rejects the temporality of modernism and drama and celebrates instead the ‘non-time’ of the tragedy of living in the present within a medium of communal images and practices.  相似文献   
22.
孟昭毅 《南亚研究》2011,(4):117-130
近至世界史中古时期才成熟的中国戏剧(戏曲),无可避免地受到域外一些戏剧艺术因素的影响。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印度古典戏剧(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过程的影响问题。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存在"点点滴滴"的影响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其中的影响、接受或变形等因素目前尚未得到具体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本文通过对傀儡戏等戏剧造型艺术,对歌、舞、音乐等戏剧要素,以及戏剧叙事文体(剧本)等问题的系统考证,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对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影响问题进行探讨和阐发。  相似文献   
23.
国内学术界迄今认为,犹太古典文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即适合舞台演出的戏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本文首次对一部犹太古典戏剧《领出去》予以评介,认为这是一部雄浑、悲壮、自豪而充满自信的历史剧,它艺术地展现了以色列人出埃及事件的历史意义;其戏剧艺术主要得益于典范的古希腊戏剧,尤其是雅典的悲剧,剧作家以西结有意识地遵循舞台演出原则,把《出埃及记》中一些无法搬上舞台的叙述性语言转换成人物独白或对话,在幕、场的设置,诗韵的运用等方面对古希腊戏剧既极力模仿又有所突破,大体做到了“犹太躯体与希腊服饰”的合一。  相似文献   
24.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4,24(2):58-65
许多研究者认为,金代只有院本。检阅《四库全书》中金代文集、《金文最》、《金文雅》及《全金元词》等文献,可知金代有三种戏剧形态,即金院本(杂剧)、刮鼓戏、乐舞戏。金代杂剧的产生、繁荣以及衰落的过程,与金代历史、文化以及文学的发展过程正好同步。金代杂剧的兴盛离不开辽代教坊散乐和北宋杂剧。根据表演对象、场所,金代杂剧可分宫廷杂剧、民间杂剧,即燕京宫廷杂剧、河东杂剧,金代杂剧在金世宗、金章宗时期达到了其繁荣时期,这是所谓“国朝杂剧”时期,到了金代末期,随着政局的危亡,杂剧也就衰落了。陶宗仪《辍耕录》“院本名目”中600种院本属于金代,而其余分别属于宋、辽、元。金代杂剧同宋杂剧相比,具有自己的意趣指归:虽然不脱谑浪调笑的风范,但题材范围比“官本杂剧段数”广,历史故事类题材比重加大。刮鼓社来源于北宋的“斗鼓社”,是北宋时代中原地区存在的一种村社小戏,金灭北宋,这种村社小戏就继续存在,并且受到了重阳子王喆的重视。金代歌舞戏与当时的祭祀娱乐神灵的风俗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5.
解德枫 《南都学坛》2004,24(6):60-63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之成为经典,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戏剧形态的丰富性。既具备通俗剧的诸多要素,又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剧和带有较强的探索性的先锋剧。通俗剧层面,为该剧提供了"看点";问题剧层面,使该剧具备了现实"批判"的功能;先锋剧层面,则使该剧带有某种形而上"冥想"性质。三个层面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了《雷雨》具有宏阔幽邃景深的戏剧世界。  相似文献   
26.
田汉的戏剧创作、戏剧理论和所从事的戏剧运动,都有日本戏剧及文艺思潮的重要影响。田汉的戏剧形式得益于秋田雨雀、菊池宽等剧作家。田汉所推崇的"新浪漫主义"戏剧理论则源于厨川白村,表现了"灵的极致"与"人类之爱"。田汉所从事的戏剧运动,则受到了坪内逍遥领导的文艺协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基于对风行一时的清宫戏的思考,不禁联想到国学大师章太炎,在目前这个汉民族意识式微的年代,曾被当年革命者认为已经落伍的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思想,却很可能对汉民族意识的重新定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8.
中国古典戏曲中究竟有没有悲剧?这是一个争论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问题。一百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差异较大,难有定论,其主要原因是判断悲剧的标准难于确定。"悲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有它的本质特征和标准。我们在对有关悲剧理论进行史的考察,对一些公认的悲剧作品进行分析后,才能抽绎出悲剧的本质特征。悲剧精神从美学本质上对悲剧进行定位,可作为判断悲剧的一个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29.
许潮是明代重要的南杂剧作家 ,他的作品题材都取自历史人物故事 ,多借古抒情 ,寄托理想 ,其对杂剧体制的全面革新 ,特别是首创专用南曲创作杂剧的方法 ,确立了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0.
在民族文化知识谱系都在进行深刻的现代性转型的背景下,20世纪中国现代历史剧的批评话语力图倡导剧作家们借用"话剧"这一现代戏剧样式,以一种宏伟的历史叙述艺术性地再现民族历史,实现历史剧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