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106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555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丁西林的话剧<孟丽君>是一部其价值有待重新评估的戏剧文本.作为历史剧,<孟丽君>突破了当时狭隘的史剧观,其娱乐化的喜剧审美倾向在沉闷的十七年剧坛中具有另类的创新意义.同时,<孟丽君>借鉴、汲取民族戏曲的艺术传统,为话剧民族化的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2.
清人黄图珌《看山阁集》有九首诗与《鸳鸯幻》传奇作者及其内容有关,此前无人注意.从黄图珌诗中可知,《鸳鸯幻》是一部才子佳人戏,约作于乾隆初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之间,作者是松江府(今上海市)诸生戴蓉石.收录于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的《清代稿本百种汇刊》(79)中的《灵山会》传奇,未见任何曲目及曲籍记载,其作者幻园居士为清宗室,剧作完成于咸丰五年(1855)七月.《海宁州志稿》卷二九载陈乃赓《黄堂梦》传奇八卷,无其他文献记载.陈乃赓是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曾官刑部主事,长于词曲,卒年34岁.《黄堂梦》当为其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回籍后所作.  相似文献   
73.
《金瓶梅》以写实的方式保存了大量的海盐腔戏曲史料。这些资料涉及海盐腔的演出剧目、表演特点、组织经营方式与演员构成,以及戏剧的功能等多个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戏剧学研究价值。本文以小说中保存的海盐腔戏曲史料为切入点,探析明代戏曲中海盐腔盛行的状况和发展流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4.
元曲《西游记》杂剧之作者,或以为山西吴昌龄之作。或以为蒙古族杨景贤之作。系统清理了各家记载。依据山西地区新发现碑刻及文献,并对比了吴昌龄与杨景贤所处的社会文化条件,对比了吴昌龄与杨景贤杂剧之优劣体现出的艺术才能。从而认为。《西游记》杂剧作者应归吴昌龄。  相似文献   
75.
中国古代戏剧的源流问题一直是戏剧研究者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形成很多种说法,但都不是戏剧之源。本文从中国古代戏剧的基本元素出发来探讨戏剧的源流,并提出戏剧起源于人类原初状态时的体态语言的观点。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从传记性研究、悲喜剧之争和艺术特征之归纳,人性形态和深层意蕴的探讨等方面论述了李健吾话剧研究的进展情况,指出了研究中的新动态和待开垦的领域.  相似文献   
77.
本文从表现主义戏剧兴起于中西方的相通的时代语境起笔,集中笔墨从"我化"和"化我"两个层面,考察表现主义戏剧在精神气质和艺术风格上所呈现的扬与抑的悖反状态,既把握五四表现主义戏剧与西方之"同",又把握其与西方之"异",既体认它的价值和贡献,又品思它的欠缺与遗憾。  相似文献   
78.
弋阳腔与板腔体戏曲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弋阳腔最初为诗赞体戏曲。后接受佛教俗讲梵呗及说唱文学影响,在南诸宫调的直接推动下形成南戏声腔,变为联曲体戏曲。在这个过程中保留了诗赞体戏曲的若干因素,后来发展产生了滚调。又吸收弦乐,促成梆子腔及皮黄腔的产生,最终形成板腔体的戏曲音乐体制。  相似文献   
79.
话剧的现代性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境遇中逐步生成的,有时候舞台艺术先行一步,有时候创作发展较快。但是,这些单兵突进式的现代性却很难持久,随时都会变质或坍塌。因为,话剧不仅是一门综合艺术,内部结构复杂,而且有着广阔的社会关联域,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只有当演剧走上职业化道路,取得独立的社会身份以后,话剧的现代性才获得了一个坚实的成长平台和必要的社会资源,各方面均衡协调地发展起来,在国家与市场的张力中迅速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形成了鲜明的市民化、中国化特色。  相似文献   
80.
"社会问题剧"是20世纪中国的主流戏剧,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从"社会问题剧"的角度评价"非社会问题剧",因此"去正统化"是有关研究的首要问题。20世纪"社会问题剧"的根基是"政治",研究曹禺、田汉戏剧和春柳社的"社会问题剧",要从以往的"社会问题剧"的根基上移位到另一个新的根基上,才可能真正地理解他们。中国戏剧研究是依然续写"过去的"历史,还是面向"现在"与"未来",这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