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9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7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03篇
理论方法论   95篇
综合类   2050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244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01.
"中国古代科技哲学"的涵义就是"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观念或思想",它的本体范畴是阴阳五行说.阴阳五行说的产生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哲学的起源,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2.
中国古代书院建筑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查考大量相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古代书院类型、功能、组成要素、建筑布 局和环境特色作出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3.
词的同韵及平仄要求比格律诗更复杂多变,甚至也更严格,这些方面都体现了词与音乐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词的平仄、声韵与情感内容的表达密切相关;而词被称为“长短句”,其句式长短不一,参差多变,也与情感内容的表达密切相关,并体现出词体本身固有的风格特征。这些方面的特点都应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4.
文章认为中国古代科学虽有其弱点,但不能由此否定中国古代科学之成就,不能套用近代科学的标准去评判中国古代科学成就,由此批评了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以及修改“李约瑟难题”的论点。  相似文献   
105.
自秦汉至明清之际的1 800余年,中国历代王朝的“编户齐民”一直在2 000万人至6 000万人之间徘徊,全国的耕地面积基本维持在8亿亩左右,县的数量大体保持在1 500个上下,总体上并没有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因而属于一种“小县制”。同时,县以下还有乡里制度和以什伍编制为基本组织原则的保甲体系,皇权专制集权统治以“县政”为依托,其政治影响可谓无所不在、无事不管。因此,由当代西方学者提出的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纯属于一种毫无历史根据和主观臆断的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106.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应渗透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中,并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而有所侧重。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资源,应当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合,使之成为真、善、美相融相通的课程。  相似文献   
107.
"先王制礼论"是荀子关于礼的起源的论述。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事实上,荀子在其理论体系中,不仅回答了"先王制礼"的可能性,而且还阐述了"先王制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先王制礼论"与"性恶论"、"明分使群说"、"化性起伪说"以及"礼有三本说"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荀子极富特色的礼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8.
为了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空间与时间上进行结合,通过宝鸡凤县山水浮雕景观的创作实践,推进了视觉空间的现实转换,论证了视觉空间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视觉空间是空间性与时间性的相互转换。视觉空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有待于美术创作者、设计者、理论家和批评家进一步关注,不断丰富其内涵。  相似文献   
109.
本文以北京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对古村落旅游现有的住宿接待模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仿古接待村的建议,认为新的住宿接待模式既可以保护古村落的完整性,又可以满足广大旅游者对住宿的更高要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0.
追溯中国汉语语音研究的历史,汉末反切的发明是其肇端。对于反切之起源问题的考释,当将研究视角定位在对音节两分的审音能力的形成——反切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域。在字母、四声、韵书还没有出现之时,作为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的方法的反切首先出现,它不完全是土生土长的产物,也不完全是来自西域梵语,而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本土音节分析能力的积淀,是反切产生的内在因素、产生的沃土;伴随佛教而来的梵文拼音原理的传入,是反切产生的契机。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之下,产生了在中国运用时间达近两千年之久的反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