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6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农业保险对于贫困地区脱贫有重要促进作用。美国农业保险的法律规范、财政补贴、巨灾机制等促进了其保障水平的提高。中国农业保险在财政支持、补贴品种和农业巨灾分摊机制等方面同美国仍有较大差距。“4E”评价法是评价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并在国内外的政府绩效评价中有广泛的应用。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4E”评价法,构建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和反贫困绩效指标体系,从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四个方面对中美农业保险的扶贫效益进行比较。借鉴美国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从中国农业保险的保障体系、巨灾保障机制、政策精准度和农业保险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有助于提高中国农业保险保障和反贫困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2.
The standard theory of anti-poverty targeting assumes individual incomes cannot be observed, but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broadly defined groups are known. ‘Indicator targeting’ rules are then derived for the forms of transfers conditioned on group membership of individuals. In this literature the motivating notion of a ‘group’ is purely statistical, even when it is groups such as localities and ethnicities. We focus instead on groups which are ‘communities’, meaning thereby collections of individuals who have access to community-specific public goods, from which non-members are excluded. Such differential access constitutes a source of inequality among poor individual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communities, which is not captured by monetary earnings. We show that this formula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a group changes many of the basic results of the indicator targeting literature. Optimal targeting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leads to seemingly paradoxical rules, such as targeting transfers to the community that is richer. Total wealth of non-poor members of a community and its distribution both become relevant for specifying optimal indicator targeting rules. In addition, a poverty measure that is sensitive to the community identities of poor individuals, yet defined on nominal incomes, may be incompatible with some of the basic axioms in the standard literature on poverty measurement.  相似文献   
53.
中国农村存在收入维度以外的其他维度贫困,且多维贫困程度较为严重,尽管在2000—2011年间农村多维贫困程度呈现下降的态势,但仍高于收入单维度的贫困程度。教育维度对农村多维贫困的贡献最高,其次是健康、生活水平和收入维度,资产维度的贡献度最低。动态来看,2000—2011年间教育和资产两个维度对总体多维贫困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健康和生活水平两个维度的贡献度呈下降态势,而收入维度的贡献度基本稳定。中国未来针对农村的扶贫瞄准应从单一的货币贫困调整为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和资产“五位一体”的多维贫困,要更为注重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能力开发,以破除当前农村贫困日益显著的持久性和脆弱性特征,进而提高精准扶贫政策的效率。  相似文献   
54.
老龄人口更易遭遇贫困的风险,面向老龄人口开展反贫困管理是各国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世界老龄人口的贫困主要表现为六大差异特征:区域性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家庭结构差异、种族差异及城乡差异。基于对世界老龄人口贫困特征的分析,老龄人口反贫困的公共政策选择主要包括:通过公共养老金计划向老龄人口提供“社会安全网”;延迟退休年龄;基于性别公平视角优化养老金制度设计;实现全面健康服务的可得性;提升就业质量,降低非正规就业;宏观经济增长战略转向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55.
中国西部农村的反贫困治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治理的国际国内背景、难点问题、西部农村反贫困治理新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框架进行论述,认为:西部农村的反贫困治理要充分考虑反贫困战略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全新的反贫困治理模式,实施以满足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生产和发展能力为主体的反贫困战略,治理重点是调整扶贫制度、强化社会服务、发展特色产业、重视教育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推广小额信贷。  相似文献   
56.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民生主义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传承并发展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取得了反贫困实践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57.
本文以贫困发生率较高的甘肃省为例,深入分析了贫困致因,并站在市场经济高度上,以可持续的脱贫观为指导,提出彻底摆脱贫困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8.
邓小平的农村反贫困思想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对农村反贫困问题极为重视,并着重对农村反贫困的战略地位和基本路径进行了科学阐释。他认为,农村反贫困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保持全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保证,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消除农村贫困,大力发展农业是基本依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由之路,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治本之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9.
消除贫困是一个国际性难题。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在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逐步消除贫困,在深刻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促进减贫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反贫困事业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0.
开发式扶贫和救济式扶贫都是政府输血式扶贫,未转化为村庄发展的内在性需求,缺乏内生性动力。农民通过“乡-城流动”的方式,积累了资金,掌握了技术,产生了回乡投资的强烈意愿,与政府反贫困形成合力,实现了非农化和结构重组的再农化,乡村得到了发展。在此意义上,“乡-城”流动是乡村内生性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参与式扶贫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