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9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45篇
管理学   24篇
民族学   5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547篇
理论方法论   125篇
综合类   3188篇
社会学   152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52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338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301篇
  2003年   284篇
  2002年   259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变形的 "文本"--梭戛生态博物馆的人类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10月31日,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该馆是中国和挪威两国合作的文化建设项目之一,其目的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长角苗传统文化艺术。2000年7月间,笔者来到梭戛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考察,发现该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矛盾现象。4年之后,笔者再访梭戛,看到当年的矛盾现象不但没有得到化解,反而更加激化和突出,进而走向“变形”。对梭戛生态博物馆运作过程中存在矛盾作人类学的观察和总结,分析和探讨当今传统艺术保护的理论问题,具有十分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2.
贺寿之辞自先秦始,至南宋蔚为大观,但多言富贵荣华,情感苍白。南宋词人方岳因为国为民屡遭构陷,仕途坎坷,他将身世之悲、家国之痛融入到类型多样的寿词创作之中。贺长官词展示了他奇特的艺术构思与创作才能,贺亲友词在真挚祝福中流淌出对现实人生的感悟,那记载生命历程的自寿词背后则是盛年难再、壮志成空的无奈。南山虽好而庙堂难离,种种复杂的情感汇集于他的寿词创作之中,使其作品展示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3.
文章第一次全面介绍了美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哈拉普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观,通过他对艺术与生产方式、艺术与阶级、大众媒介与审美趣味等问题的分析,可以对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4.
陌生化理论对于突出艺术自身的审美价值还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特别是对于数字艺术,由于其交互性、虚拟性和可复制性等特征,欣赏者容易陷入一种艺术与现实混沌不分的数字沉迷状态,奇观化、戏拟和拼贴等陌生化艺术程序成为数字艺术实现审美价值的重要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85.
丝绸之路艺术以多样的形态、丰赡的成果及相互交融的复杂关系,构成了迄今为止涵盖面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人类艺术现象,具有建构丝绸之路艺术史的基础和依据。丝绸之路艺术史的建构,或许会触动世界艺术史的重写,将可能影响世界艺术史观,反思并重建世界艺术史的逻辑。在丝绸之路艺术史的建构中,分期断代是绕不开的课题,也是必须克服的难题。笔者尝试从长时期历史特征和阶段性特点着眼,将丝绸之路艺术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七个阶段。文章首先探讨了丝绸之路艺术史撰写的基本问题,继而探赜丝绸之路艺术史第一时期,即丝绸之路艺术史前史,对丝绸之路艺术溯源。  相似文献   
86.
网络文艺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艺术样态,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同时又是与现实世界互为对照、互为表述的镜像世界,仍然具有一种真实的力量。但在真实的艺术表达中,网络文艺创作者过度追求“陌生化”与“异质感”,沉迷于“幻象”与“超真实”的审美体验,符号能指与意义所指不断变化、纠缠与冲撞,导致网络文艺世界逐渐成为一种超级数字场景下符号丛生的伪现实景观,在真实与虚拟的博弈下,现实沦为“表演”,主体也在现实“表演”中走向“他者”。本文以符号学为视角,分析这种文化现象的内在机理并阐释其形式创新与意义生产,从网络文艺的虚拟性“真实”和表演性“真实”着手,论述了网络文艺是一种“虚实”统一的且以能指优势为主导的符号世界。  相似文献   
87.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肇发于总体小康社会的现实社会前提之上。物质生产极速发展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社会生产状况是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得以生发的重要土壤,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问题认识的深化也为其提供了宏观政策指导。美学社会基础的扩大使得公民的生态审美权利意识加强,人民旺盛的生态审美需求也刺激着生态文艺作品与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的持续繁荣。美学讨论的去政治化与东西方美学交流的日趋深入,凸显了当代中国构建自主美学话语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中国当代生态美学以美学话语呼应了总体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现实需求与生态问题,展现了中国当代美学深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学理传统,彰显出美学始终屹立于时代思想制高点的历史站位。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大旗的指引下,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重要战略思想支撑,伴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而持续深化拓展,已然逐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立足社会现实的本土化美学话语。  相似文献   
88.
Fit and Skill in Employee Selection: Insights from a Study of Headhunte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draw upon evidence from a qualitative study of headhunters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character and importance of candidate fit and skill for the selection of a broad range of white-collar employees. Headhunters suggest that the fit of a job candidate is assessed at two levels, one corresponding with a general compatibility with organization-level norms, culture, and strategy, the other corresponding more closely with trai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son or persons with whom the job candidate actually interviews. Skill—a factor which is largely neglected by those who tout the importance of fit—also plays an important and independent role in employee selection. Stalls that influence the selection of employees from a pool of candidates tend to be highly specific if not idiosyncratic, and take the form of what headhunters call hot buttons. We conclude by discussing the conceptualization,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of fit; we also consider how the importance of fit and hot buttons challenges the explanatory logic of standard accounts of labor-market success.  相似文献   
89.
元康里人巎巎家世、仕履和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有元一代书法大家康里人巎巎其家世、仕履、作品等项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并指出,在元、明两代的书法传承中,巎巎居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西北人,他豪放的性格,使中原“传统”艺术之一端的书法产生新的内涵和特点,从而使之成为中国相关历史上的耀眼明星。乃为孛儿只吉氏朝士子的一员,他同样有着“广泛”的“交游”。而在与之往来的人中,既涵诗家马祖常、杨载,又涵文擘许有壬、黄溍、胡助、贡师泰。  相似文献   
90.
当代生活与艺术之死:第二、第三和第一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所谓的艺术,主要是受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美国式“艺术”观念所支配,而再也不受德语的“艺术”或法语的“美的艺术”体系所支配。自从现代主义诞生以来,艺术的历史使命的减弱或者消失已经成为事实,但从全球范围而言,“艺术的终结”这一论断仍有些夸大其词。因为在第一世界的艺术死亡之后(这里存在更多的是文化),第二和第三世界的艺术还生长着。艺术从根本上说还不是一个媒介事件和现象,而是一个同我们每个人相关的东西——不管它是不是商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