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4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76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28篇
社会学   42篇
统计学   2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通过文献记载的考察可证明,《小尔雅》的内容是可靠的,成书年代应西汉时期,作者可能是楚人。  相似文献   
62.
刘恒、池莉的作品虽然都以凝重写实的风格,表现了人的生存艰难和生命卑微,但他们在叙述悲剧之源、叙事美学、作品的潜性主题等方面是不一样的。较之刘恒作品,池莉作品还包涵了执着的理想,而读者评论者往往忽略池莉作品中的潜性表现。  相似文献   
63.
叙事主体主要包括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传统小说中二者基本一致,普遍信奉叙述者权威的原则。在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变中,叙事主体以及主体的评价都发生了变化。由于中西现代小说的内涵不同,导致这些变化也出现了差异:西方现代小说打破了传统“全知叙事”的方式,其主体分化动摇了叙述者权威,主体评价侧重从传统的单一评价转向多重评价;中国现代小说摆脱了传统白话“口述”方式的“全知叙事”,基本上仍信奉叙述者权威,主体评价侧重从传统的显性评价转向隐性评价。在新时期,中国小说也出现了西方意义上的叙事主体分化。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从分析《聊斋新义》系列小说的内容入手 ,结合汪曾祺本人的创作谈 ,讨论汪曾祺 2 0世纪 80年代的小说观念 ,尤其是他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的理解 ,以及这些理解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汪曾祺对“现代”的理解基本局限于现代派手法 ,如意识流 ;在他的创作中 ,传统与现代意识构成了一种相反相成的微妙关系 ,这一点也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他对宋人笔记和唐人传奇的看法中  相似文献   
65.
本文通过对作品意义观的梳理 ,初步分析由作品再现世界、表达作者意图至作品作为文本自身的意义分析 ,到接受美学读者创造意义的意义观嬗变 ,着重认识现代解释学将作品、作家、世界、读者重新统一起来的重要意义。而作品意义观的嬗变潜在导源于哲学美学观的历史性转折 ,折射出人类价值观念的变迁、危机和克服危机的努力  相似文献   
66.
论编辑退稿的科学公正性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稿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必须有科学的用稿标准、充分的退稿理由、合理的评价体系、规范先进的退稿机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坚持科学公正性原则。  相似文献   
67.
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003年出版的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年均载文量呈上升趋势;围绕学院重点栏目开辟的核心栏目发展稳定,特色栏目发展减缓;引文量和影响因子呈上升趋势,但高质量稿件比例不是很大。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编辑审稿时将引文信息量作为稿件取舍的依据之一;注重特色栏目建设;实行优稿优酬以吸引高质量外稿;建议学院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减少高质量稿件外流。  相似文献   
68.
吴伟业知人论世观与其以"心史"为"诗史"的文学思想相结合,既突破了传统知人论世批评的政治教化决定论与"文如其人"的思维模式,又突破了明代诗学脱离社会现实的弊端,具有明清之际知人论世批评重经世致用与时运的共同特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涵,体现了明清之际"诗史"观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69.
阐述了读者需要、作者需要、编者需要存在的形式.通过分析三种需要的特点、区别与联系以及各自在组稿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三种需要有其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但相互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并且三者都根植于社会,有机地统一于出版物之中.认为以出版宗旨为原则、稿件价值为基础、作者需要为动力、读者需要为依据、编者需要为准绳,达到三种需要的有机统一,是组稿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也即组稿机理.  相似文献   
70.
翻译与诠释均以意义问题为核心,是融合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有机整体.在解构主义的思潮中,翻译与诠释领域出现了“过度翻译”与“过度诠释”的现象.艾柯关于诠释与过度诠释的论述以文本意义为中心,分析诠释过程中“作者意图”、“作品意图”和“读者意图”三者之间的矛盾与联系.这一思想给予翻译研究重要启示.全面系统的翻译研究应以“作品意图”来限制译者诠释的限度,综合考量翻译内外各项主客观因素,避免“过度诠释”对翻译研究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