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0篇
管理学   12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56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704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4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介绍了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项目概况,并基于56个样本县的调查统计数据,总结了伙伴关系项目下防治活动开展的情况和项目成功实施的相关经验,进而分析了荒漠化土地防治成效。研究表明,伙伴关系项目框架下一系列土地退化防治活动,促进了荒漠化土地防治、农牧民生计的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环境效益,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2.
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回顾、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农业,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回顾我国农业碳排放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主要论点进行了归纳与简要述评,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实证定量研究为主,缺少理论分析与概念阐述;测算体系未完全形成,测算结果差异较大;研究视野带有局限性,经济学思想植入不够;对策建议多空泛而谈,缺少针对性与可行性验证。进而,提出了今后4个值得探讨的研究视角:科学整合现有测算体系,编制中国农业碳排放数据库;广泛引入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多视角探讨农业碳排放与农业发展间的关系;强化农户碳行为方式研究,注重微观层面的制度设计与优化;理论联系实际,宏微观有机结合,构建差异化的农业碳减排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83.
文章对1995—2010年天津市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析,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 LMDI),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实证研究,并进行情景分析,寻求天津市碳减排对策。研究发现,虽然人均GDP效应、人口效应以及能源强度效应贡献量相对较大,但结构效应对于天津碳排放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对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拉动或减缓作用与低碳能源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的大小有很强的关联性。情景分析进一步表明优化产业及能源结构对碳减排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4.
土地利用方式与人类活动碳排放强度紧密相关.文章运用以面积为标准的碳排放量计算模型,以大连市为例探讨滨海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系,并对结果进行定性分析,从保证现有耕地量、增加生态林地、控制建设用地3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5.
研究一类三阶非线性中立型阻尼泛函微分方程,利用Riccati变换和积分平均技巧,建立了保证该类方程的一切解振动或者收敛于零的若干新的充分条件,推广和改进最近文献的结果.  相似文献   
86.
在“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等背景下,江西省制造业面临能耗高、效率低、碳排放高等问题,需要向“低碳化”发展,进行低碳制造转型。通过对江西省制造业能源使用现状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了制造业低碳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江西省制造业低碳转型的影响因素;然后通过问卷调研收集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低碳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江西省制造业实现低碳制造转型提供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87.
发展数字经济是有效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抓手。利用2016—2020年中国22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减排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高能源环境效率和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等渠道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加强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在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进程中存在双重门槛,只有在数字经济发展超过特定门槛值时,碳减排效应才会显著,且其效应呈现出递减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降低非中心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但对降低中心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政府应积极抓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发展机遇,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底座,实现城市碳减排。  相似文献   
88.
本文以两条竞争供应链(每条供应链均包含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为研究对象,基于其是否采用碳减排技术,构建了两条供应链均不采用碳减排技术(NN情景)、供应链1采用碳减排技术(AN情景),供应链2采用碳减排技术(NA情景),及两条供应链均采用碳减排技术(AA情景)的收益模型,求解出相应的最优解并探讨了竞争供应链投资碳减排技术的均衡策略。研究发现:当碳税较低时,AA情景是竞争供应链的均衡策略;当碳税适中时,生产成本较高的供应链不采用减排技术,而其竞争供应链将采用减排技术以提升竞争力;当碳税较高时,NN情景是竞争供应链的均衡策略。此外,当供应链间竞争强度较弱时,政府可适当提高碳税标准;当供应链间竞争较为激烈时,政府应降低碳税以引导企业采用碳减排技术。  相似文献   
89.
ABSTRACT

With fires, storms, social protests, and climate strikes sweeping the world, 2019 should have been a tipping point in how the world responds to global heating. This was the backdrop to the COP25 climate change summit which took place in Madrid in December 2019.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outcomes of the meeting and the path towards the critically important meeting in Glasgow at the end of 2020. It analyses and explains the key points of contention over levels of ambition, the rules which should govern global carbon markets and sensitive issues such as loss and damage associated with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The analysis is situated within a broader geo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 of right-wing populism, deepening forms of marketization and financialization of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and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a world increasingly feeling the effects of the climate crisis.  相似文献   
90.
《Sociological Forum》2018,33(2):422-442
There ar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rgues that the harmful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n the environment decline through time, whereas the treadmill of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ly unequal exchange postulat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relies on World Bank and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65–2010. Time‐series cross‐sectional Prais‐Winsten (PW) regression models with panel‐corrected standard errors (PCSE) are employed to examine whether economic growth and trade openness intensified or decoupled in relation to three measures of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re has been a “tilt” in the treadmill of production—that is, the most environmentally degrading production processes have moved to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Furthermore,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economy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an intensification in CO2 emissions for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Surprisingly, however, this phenomenon does not seem to be driven by exports sent to high‐income nations, suggesting that there are mechanisms embodied within the global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that require further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