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1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5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295篇
理论方法论   65篇
综合类   1534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山水诗是唐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从诗人与山水的审美关系来看,时代不同,特点也不同,初唐是走向山水,盛唐是乐享山水,中唐是徘徊山水,晚唐则是退隐山水,这也是唐代山水诗人由开放到内敛的心灵之路。  相似文献   
992.
翻译过程既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又是模因传播过程,是对源语模因进行重新解码、编码、重组的信息流通过程。模因论为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译者作为传播模因的宿主,可以通过音译、直译及变体模因等方式将汉语模因引入目的语,从而将中国文化专有项传播给译语读者。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使源语模因在译语文化中得到最大限度地保真。  相似文献   
993.
与音乐关系密切的乐府、歌诗等是沈约一生所关注的重点。沈约《宋书》在继承司马迁《史记·乐书》、班固《汉书·礼乐志》的基础上,不仅正式设立了《乐志》,让音乐从礼仪中分离出来,而且四卷的"乐志"内容很丰富。正因此,沈约现所存见的乐府诗,数量之多,在先唐诗人中几无可比。沈约之于乐府诗的收集与整理,主要表现在《宋书》的三卷《乐志》("乐二"至"乐四")之中,其虽然不属于乐府诗总集,但却是可以与乐府诗总集媲美的。因之,这三卷乐府诗所呈现出来的"整理类批评"特点,也就自然是值得重视的。而《乐志》中的一卷"乐一",则为沈约"题解类批评"的代表作。"整理类批评"与"题解类批评"对于当时的音乐文化建设、乐府诗的辑录与整理等,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后世史学家与文学家的乐府诗批评,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因而在乐府诗批评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94.
范铠是闻名遐迩的"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的代表诗人。据《清诗史》记载,范铠与长兄范当世、次兄范钟合称"通州三范",诗文唱和,诗名远播。令人遗憾的是,学术界至今未见范铠诗歌创作的专门研究。研读范铠诗歌文本,从范铠诗歌秉承家学、转益多师、唱和先贤、托古喻今等方面,可以看出范铠是一个拥有诗歌实绩、个人风格、不负家学、不可忽略的近代诗人,他与南通范氏、桐城姚氏及桐城派、"同光体"都有渊源。  相似文献   
995.
颍淮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曲艺及戏曲艺术,淮词是其中之一。其风格以凄丽柔婉、细腻深沉、韵味绵长而独树一帜。文章对颍淮淮词的发源进行了探究,并以此说明不同地区民间音乐融合发展、演变方式的多样化,为淮词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96.
周茜 《文史哲》2006,(6):61-68
叶嘉莹先生的《拆碎七宝楼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一文,以新的时代眼光提出了吴文英词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叶先生此论一出,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吴梦窗词是否具有“与一些现代文艺作品之所谓现代化的作风颇有暗合之处”,从而具有“遗弃传统而近于现代化”的“时空杂糅”、“感性修辞”两点特色,却是值得商榷和探究的。  相似文献   
997.
邓小军 《晋阳学刊》2007,(5):108-112
历来注家皆认为《饮酒》作于东晋,本文提出《饮酒》作于刘宋。《饮酒》用邵平典故寄托易代之感,言新朝也会灭亡,当作于入宋。据《宋书》纪传、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及陆游《入蜀记》自建康溯江抵达江州需时22日,可知颜延之自京贬始安郡路过江州,是在宋永初三年八月八日左右;《饮酒》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指近来秋分八月初十以后夜比昼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与延之"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日期、事实相合;《饮酒》当作于永初三年秋分之后。"比夜已长"与《述酒》"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皆以黑夜象征刘宋政治黑暗。以饮酒象征政治不合作,来自竹林七贤;象征政治不合作以及隐逸躬耕以保全独立自由人格和生命权利,则是来自陶渊明的新玄学实践境界。  相似文献   
998.
明代诗词中的稻作文化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农业生产经过初期的恢复,得到进一步发展,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也有很大提高.明代诗词乃至明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明代诗词涉农题材较多,其中有许多关于稻作文化的诗句.明代诗词中涵盖稻作术语和品种资源、栽培耕作和稻谷加工、病虫害和水旱灾害以及其他人文知识等不同方面的稻作知识.明代稻作诗词内含丰富的科技、人文知识,是珍贵的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稻作文化知识,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对其进行完善的保护,并加以充分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杨保健 《唐都学刊》2006,22(3):145-148
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指从公元前11世纪,即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最早的诗篇出现起,直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国古代(含近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学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传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风”、“骚”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二、“诗言志”、“诗缘情”与重表现、重抒情的传统;三、文学形象创造的“形神兼备”传统;四、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传统;五、文学风格的丰富性传统。认真研究和梳理传统文学的艺术传统,并加以扬弃,无疑有益于当今的文学发展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00.
杨文秀 《唐都学刊》2005,21(5):19-21
唐诗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安史之乱作为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也是唐长安城走向衰败的始点.在诸多唐诗中就反映出长安城的变化.杜牧的<隋堤柳>、温庭筠的<柳长句>、<杨柳八首>等描绘出蔚然成荫的唐都长安;杜甫的<千秋节有感二首>、杜牧的<过勤政楼>、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反映了南内兴庆宫自安史之乱以后的凄凉;从羊士谔<乱后曲江>看到唐代著名的曲江风景区也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