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2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67篇
管理学   49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92篇
丛书文集   262篇
理论方法论   257篇
综合类   1846篇
社会学   690篇
统计学   6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498篇
  2012年   239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网络行为:一个网络社会学概念的简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今的信息网络时代,互联网络为人们的行为活动构建出了一个新的“场域”。网络行为就是人们依托于这一新的“场域”所作出的一种全新形态的现实行为活动。本文结合互联网络发展和“新场域”建构的现实背景,对网络行为这一网络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从其内涵、类型、特征和社会本质等方面,展开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22.
我国<民法通则>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是理论上的一个失误,它导致了民法学理论的冲突和认识的混乱,同时通则对无效民事行为的范围规定过于宽泛,有失妥当,应予修正.民法典应当在总则中设立法律行为制度.  相似文献   
23.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本文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出发,探讨国内外关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理论假设,并对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4.
本文从人性的需求出发,着重分析了个体因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其更高层次的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的要求,与其所处时代背景之间的矛盾,并认为这是导致过劳死发生的本质所在。以该本质为基础,文章具体分析了导致过劳死发生的四种具体原因,由此文章划分了应予法律规制的情形及不应纳入法律调整范畴的情形,并对该划分以正当性说明。  相似文献   
25.
笔者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城市--长春市失业人员进行实地调查,运用均值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的差异进行辨别,发现对有再就业意愿的失业者而言,搜寻工作的思想观念与方式、失业期间的活动能力、失业者的心态、当地公共就业服务质量都是导致失业者再就业行为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由此笔者分析了影响失业者再就业行为的内在机制,探讨激励失业者积极再就业的措施,以期为完善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6.
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与中国人人格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中西方人格概念的词源和内涵的分析,人格内容可划分为四个不同层次,包括个体的外显行为、内心体验、动机和神经生理基础等四个方面,不同层次之间存在密切的交互关系;文化对人格的不同内容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由于对行为含义观察角度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人格结构的特点也是对文化意义的直接反映.以后的研究应关注文化对人格、行为和适应之间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青少年情绪体验强烈,当个体被情绪体验所感染时,易产生认识偏差,导致行为为情绪所控制的情绪化行为。情绪化行为易造成不良后果,给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带来危害。营造良好的青少年成长氛围,树立正确的人生现,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乐观豁达精神与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其行为的合理化,从而使青少年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向生活。  相似文献   
28.
非言语行为是人际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常与言语交际结合进行,传递一定的信息,帮助人际的心理沟通。文章从身体行为和声音行为两个方面分析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阐述了非言语行为对外语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指出非言语行为不仅可以增强言语交际的力度,而且能弥补言语交际的不足,以达到言语交际难以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9.
MBO热:主体分析、必备基础与现实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BO过程中的各类主体行为与社会对他们(它们)的角色期待大相径庭: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泛滥,管理者与第一债权人方双方串谋,第二债权人方赌博心理强化,目标公司和壳公司的非公平交易成为管理者掏空目标公司的工具,一些中介机构成为管理者掏空目标公司的帮办,政府处于一种对MBO过程不置可否的尴尬角色;实施MBO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基础、市场基础和社会信用基础;由于现实的种种约束,人们试图通过普遍实施MBO来改善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效率状态,是难以奏效的,当前人们必须摆脱对MBO的迷信。  相似文献   
30.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ighborhoo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the sexual partnering practices of adults. Analyses of 1990 census and 1995–1997 survey‐based data on Chicago neighborhoods and adult sexual activity reveal for men a number of neighborhood influences on sexual partnering practices. First, residential stability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having a short‐term sexual partner in the last year. Second, neighborhood social ties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short‐term sexual partnering in neighborhoods with low levels of collective efficacy—the combination of cohesion and shared expectations for beneficial action among neighbors—but this effect is substantially reduced as collective efficacy increases. Moreover, neighborhood collective efficacy and social ties mediate the effect of residential stability on sexual partnering practices.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short‐term sexual partnering for wo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