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艾米莉·狄金森论诗强调自觉,强调具象和表现方式的迂回性,这使他的诗歌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形式上的新颖性主要表现在她大量使用意象,提前感受到了20世纪初意象派提出的诗歌创作原则;内容的现代性主要是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其诗歌的隐晦也正是现代主义作品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2.
虽然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某些具有特定身份的证人免于强制出庭的义务,但我国并未因此而建立起证人拒证权制度。本文拟从“亲亲相隐”这一儒家传统礼法制度展开,认为无论是基于天理伦常的亲属拒证权,还是基于社会分工和职业伦理的职业拒证权,抑或为了保护国家秘密及公务秘密的公务拒证权,以及为了保护人权的不强迫自证其罪拒证权,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均具相应的伦理基础和现实意义。进而,本文从证人拒证权的主体、拒证权行使程序及拒证权之例外情形诸方面,尝试对证人拒证权进行制度建构,认为近亲属、享有保密义务的专业人士、持有公务机密的公职人员或曾经担任公职的人员及可能因为作证而受到刑事追诉或处罚者,可以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拒绝以任何方式作证;但是,在证人自愿放弃拒证权,以及在某些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犯罪中,或因证人兼具被害人或共犯等其他身份时,亦须对证人拒证权进行必要限制。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法律中都有关于容隐制的具体规定。容隐制乃是“缘人情而制”,日常生活中的容隐现象具有普遍性。容隐制的确立,既是对人类感情的尊重,又是对生活实情的顺应。而大义灭亲的行为由于违背“人情”,并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有效途径。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整合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学以乡土之外的观念对农村和农民进行文学想象和叙述,它造成了真实农村图景的遮蔽和放逐,而赵树理的创作是个例外。他既是知识分子又不完全认同“五四”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既倾向于农民的价值观又不是纯然的农民。他的农村书写与农民、革命意识形态之间一度形成良性互动,故其作品被奉为文学经典。后来因他执著的写实立场与当代文艺规范发生摩擦而产生裂隙,最终导致其文学命运的坎坷。  相似文献   
16.
将人性、人道、人权结合起来,是刑法发展的三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刑法对"人"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强,刑法的发展层次也越来越高.本文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展示出来,说明只有真正地将"人"的概念灌输进法律、特别是刑法当中,才能成为一部良善的法律.  相似文献   
17.
依据我国农村职业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确定河北省农村职业中学体育课程设计应以学科本位课程、学生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为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以学科发展、学生发展、社会发展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设计出三个学段、三种课程、五种组织形式的农村职业中学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及其相配套的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  相似文献   
18.
委婉语因为其特殊的“润滑”作用,在各国语言中都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本文从委婉语的三个交际功能:避讳功能、礼貌功能和掩饰功能分别阐述英汉文化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英语委婉语"掩饰"功能的基本特征就是所表达的"表面意义"和未说的"实际意义"的不一致.委婉语掩饰功能反映在日常生活、政治生活及战争中;英语委婉语掩饰功能尽管在日常生活中被某些人当作欺骗宣传和强词夺理的工具在一些方面滥用,但只要正确理解委婉语和其掩饰功能的含义作用,注意不同的交际对象,分清不同场合,注意联系委婉语的文化背景,结合交际过程中的语言环境巧妙使用,它在交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法学领域对"亲亲相隐"持否定态度,但"亲亲相隐"精神并不必然与现代法治相违背.许多现代国家的刑法中存留有"亲亲相隐"的条文,一些国家的刑事诉讼法中也有一些"亲亲相隐"的规定.将我国传统法文化中"亲亲相隐"的有关理念引进现代法制体系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容隐权制度,有益于观照传统,维护亲情,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