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7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73篇
管理学   229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10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8篇
丛书文集   456篇
理论方法论   507篇
综合类   3495篇
社会学   428篇
统计学   8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97篇
  2013年   313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380篇
  2010年   330篇
  2009年   355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375篇
  2006年   354篇
  2005年   286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1.
The aim of this case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address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paper tries to scratch beneath the surface of the increasingly frequent ‘quick-fix’ solutions to the pres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ased on such beguiling catchwords as Cleaner Technologies, Best Available Technologies, and Best Available Technologies Not Exceeding Excessive Costs, etc., in an attempt to discover whether there is any substance in them, or whether they are just full of hot air. Recent data from case studies performed by the author in Germany and Finland as well as a postal questionnaire in Denmark are presented. The paper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designers, industrialists, and government policy-makers. It is argued that existing regulatory regimes, supran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s, and market mechanisms do not favour the development of cleaner technologies, nor do they promote a reduction in consumption patterns. Evidence from ongoing empirical research in Northwest Europe suggests that industry is far from developing and/or implementing cleaner technologies. The paper closes with a discussion of some of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involved and some examples of urgently needed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92.
基于反向物流的商品定价和退货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子林  张子刚  陈金菊 《管理学报》2006,3(2):179-181,194
综述了基于反向物流的商品定价和退货政策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对基于反向物流的商品定价策略和退货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求出了商品的最优价格和最优退货价格。基于模型,对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指出了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3.
程励  李仕明 《管理学报》2006,3(2):204-210
通过分析我国西部流域开发中的不同争论,强调河流的审美功能也同样值得关注。在对美国《自然与风景河流法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有必要进一步促进公众的参与,通过加强流域总体规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河流保护体系,并形成统一的中国国家公园管理体系,这将有力促进西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4.
美国、欧盟计算机软件相关发明的专利保护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翔  刘珊 《管理学报》2006,3(1):98-102
分别从计算机软件相关发明专利保护的立法、判例法的发展和演变、专利申请审查实践准则等方面出发,对美国和欧盟计算机软件相关发明的专利保护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两者现行司法和审查实践中的一致和分歧,以及各自的优劣,从而获得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95.
流动性约束与消费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流动性约束是指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动具有单向性,流动性约束的存在可以提高储蓄水 平,降低当期累积消费. 通过三阶段生命期界的最优消费模型,证明了流动性约束的定量存在, 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我国消费总量中受流动性约束影响的比例达到83. 46 %. 因此,增强信 贷市场的流动性,对于扩张有效需求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
人身自由权是人的最基本的、最起码的权利,公民人身自由权的保护通过宪法确认,由具体的法律制度落实。我国法律制度中缺乏对行政权剥夺人身自由权的权力制约,从而使得人身自由权遭到严重侵害。暂时性法律保护的权力制约性、暂时性、及时性(中止性)和救济中的救济能够实现人身自由权的保护。人身自由权遭受严重损害的现实和现有的监督机制不足以保障公民人身自由权,使得人身自由暂时性法律保护成为必然。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政策要求、国外的成功经验、民法上的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实践经验以及刑罚执行上的“刀下留人”的经验使得人身自由暂时性法律保护成为可能。暂时性人身自由的法律保护制度适用于行政行为。借鉴西方人身保护状制度、建立限制人身自由行为的事前报告审查和行政相对人请求保护制度,能够实现人身自由的暂时性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97.
英雄烈士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同时英雄烈士的名誉也关乎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公共 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应有尊重和保护英雄烈士名誉的义务。《民法总则》第185条首次特别强调对英雄烈士名誉的法 律保护。在此基础上,英雄应解释为近代以来为国家、民族和社会利益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并已身故的人员,烈士的认定 依现有的评定标准。应明确界定以歪曲、丑化、诋毁、否定的方式侵害英雄烈士名誉的行为。在英雄烈士近亲属可提起诉讼的 基础上,赋予民政部门和人民检察院起诉的权利。  相似文献   
98.
党的十八、十九大均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的出台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但公众的参与程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在积极发动和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可发挥新媒体协商平台的作用,提高新媒体的回应能力,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公众应借助新媒体互动平台的功能,进一步提升生态意识,践行生态行为,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环保组织要发挥新媒体的聚焦作用,推动环保组织的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99.
大城市更有活力且更年轻化的人口结构,导致大城市的消费者异质性偏好更强,进而可能推动企业家创业边界的降低与城市创业活动的发展。为了识别这一理论机制,本文在Zhelobodko et al.(2012)的分析框架上,通过引入城市规模和消费者异质性偏好假设,构建了一个异质性企业家区位选择与创业的空间经济学模型,考察城市规模通过企业家创业边界对城市创业活动的影响,并基于2000-2016年20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及2008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企业家才能越高的企业,相应的产品定价会越低,产品需求量越大,而利润越高;(2)企业家创业边界除了受到城市规模的影响以外,还会受到消费者多样性偏好的影响;(3)消费者多样化偏好更强的城市,城市的创业门槛更低,城市的创业活跃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0.
2015年5月1日起中国正式实施立案登记制,将案件受理制度由审查制改为登记制,这符合当事人诉权保障的趋势和需求.立案登记制具备诉权保障的功能,可以多维度地践行诉权保障理念,但同时也带来了实践中的滥诉和法院案件数剧增等现实挑战.司法权的属性决定了司法的有限性,其不能解决所有社会纠纷.当立案登记制给审判实践带来的挑战遭遇司法有限性时,势必出现一定程度的冲突.为了平衡这种冲突,需从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立案登记制的改革路径:明确立案过程中登记与审查的关系;制定和实施受案范围的负面清单;健全减少需求供给的配套措施;推进立案环节案件的甄别分流;构建滥诉的惩治与防范机制;减少非司法负担对法官职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