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9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42篇
管理学   54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1篇
丛书文集   489篇
理论方法论   182篇
综合类   2920篇
社会学   265篇
统计学   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54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304篇
  2004年   256篇
  2003年   296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181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焦循《孟子正义》的诠释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循作为综合吴、皖而起的扬州学派的代表,其《孟子正义》把朱熹、戴震“经世致用”的诠释理念提升到“自觉”的理论高度,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一并实现了实证与创新并重、理论与经世并重的学术路线,使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的穷经、明道、救世观,在诠释理论和诠释实践中得到双重落实,也由此而使之以既不乏创新与发挥,更注重实证与贯通的兼容并蓄、博大会通的学术特色,成为超越一般补苴拾掇的纯粹考据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42.
现代散打技术风格的形成与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发展机制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一个新的技术风格,是通过对以往的技术风格的辩证否定而获得的。同时,武术的开放与交往促进了散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实际存在的散打技术风格是文化整合的产物,并指出了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因素是束缚散打技术进行发展创新的精神锁链。  相似文献   
43.
该文主要就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的异同进行了分析 ,并探索产生他们诗风相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4.
天才词人苏轼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词风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为当时绮丽的词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然而,在当时和稍后却未能得到普遍的认同。苏轼之后的北宋词坛主要活跃着两类创作主体,一是以贺铸为典范的都会  名士,一是以周邦彦为代表的大晟府人。他们并没有继承苏轼的革新精神,而是沿袭原有的道路,使词的创作重新陷入艳科的泥沼中去。  相似文献   
45.
通过建立递进关系 ,求解数学中有关数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6.
要学好日语 ,除了掌握其语法知识和必要的词汇量 ,并训练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外 ,还应该了解日本人的语言特性。日语与其他语言相比 ,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朦胧风格。本文列举了日语的几种朦胧表现 ,并对其风格的形成原因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47.
从科技文化、现代生活与设计的关系入手,发现现代生活 方式与设计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即“设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而提出现代 设计应由对“物”的设计转向对“生活方式”的设计的看法。  相似文献   
48.
宗白华散步式美学风格一直为学界所关注,然而人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它的内涵与意蕴上面,却极少探索形成这一风格的原因。本文结合宗白华的生活态度,从切入角度、内容特征、表述方式等方面分析宗白华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认为宗白华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取一种唯美的态度,而且自觉地将这一态度融入了美学研究之中。这种以艺术为现实生命的内容,又以生命体验解读艺术真谛的研究方式,形成了宗白华独特的散步式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9.
语言风格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文学风格学是文艺学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试从言语的格调、言语的语言化、风格形成的要素、语体与文体等语言风格学研究过程中的几个实际问题切入 ,认为语言风格研究对文学风格研究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相似文献   
50.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degree (and type) of burnout and trauma symptoms, personal histori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retrospectively reported by those who work with maltreated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A self‐selected sample of workers (N = 44) completed a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childhood maltreatment, family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current adjustment, coping strategies and burnout. Workers reported high levels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depersonalization, and a low to moderate sense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Family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predicted the occurrence of maltreatment and current adjustment, and a personal history of maltreatment predicted current trauma symptoms, but not burnout. Workers most frequently used problem‐focused coping strategies and sought social support; however, coping strategies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level of either trauma symptoms or burnout. Despite employing positive coping strategies, their efficacy may be affected by other interpersonal, intra‐individual and job resource issues.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