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33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69篇
管理学   21篇
民族学   18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16篇
丛书文集   1361篇
理论方法论   412篇
综合类   6665篇
社会学   322篇
统计学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277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424篇
  2011年   588篇
  2010年   560篇
  2009年   681篇
  2008年   852篇
  2007年   1371篇
  2006年   1190篇
  2005年   796篇
  2004年   503篇
  2003年   515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从系统的视角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有序的社会系统状态,社会和谐的系统评价必须体现系统减熵增序的认识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健全和整合协调各种社会机制,以推动社会系统向更加有序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2.
法律关系是人际关系的特殊表现,当事人之间纠纷的发生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破坏,法律的正义观应关注未来的人际关系。现实中被设计出来作为化解冲突、实现和谐的司法制度,却往往在实际的案件裁判中更多的成为延续和引发再次冲突的根源。因此,司法必须通过裁判使当事人从内心消除怨恨,实现人际关系的修复,而不是仅仅着眼于一个具体个案的审结。简单的追求效率不是以人为本的司法,也不符合转型社会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03.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文化诱因在于廉洁文化的缺失。新时期我们所倡导的廉洁文化,主要包括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等三个层面,廉洁的社会文化、政治文化、职业文化、组织文化等具体四个方面的内涵。不能把廉洁文化简单的等同于廉政文化,要认识到廉洁文化教育主体是青少年而不是政府领导干部,要加强对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必要性的研究。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将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引向深入,构建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4.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运用讽刺暴露等手法,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战争的荒谬和不道德以及美国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相似文献   
105.
文章通过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论述,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相辅相成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终身教育的主体性成因,随着时代的进步,需要以终身教育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化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6.
应在比较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行会职能运作特点的基础上,从政府体制、行会自身、法制建设等方面入手解决我国行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更好地培育和健全行会,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7.
只有对我国国情有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小康社会理论正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8.
文章论述了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改革上走过的历史进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化改革,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9.
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产生的历史、社会、文化环境做了系统的考察,认为民主政治的历史渊源、市民社会的社会基础、理性主义的政治文化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培育了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10.
我国的市民社会话语一开始就是一种规范性话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化倾向.事实上,正如黑格尔、马克思早就分析指出的那样,市民社会既有解放性,又有它的欠缺性、压迫性,就如同国家既有压迫性又有保护性一样.从维护保障公民权利的角度出关键是如何防止市民社会的压迫性和国家的压迫性的重叠,进而以市民社会和国家的解放性、保护性来克服、遏止它们的压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