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81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创作的系列科幻小说《南船座中老人星:档案》,以独特的科幻角度,借用暗喻、借喻、博喻、讽喻和强喻等手法,分析和批判地球上现有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提出作者对于未来人类如何健康发展的见解,强调了人类集体力量和智慧在命运转折和时代变迁中的作用。对这些国内研究鲜有涉及的作品,尝试在剖析其内容、题材、结构的基础上,探讨小说深刻内涵和对人类命运的隐喻,并呼吁国内学者研究莱辛的科幻作品。  相似文献   
92.
[摘要]1864年,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忠王李秀成是否写过"自供状"(或"自述"),这是100多年来史学界争论不清的问题。近据笔者对《李秀成自述》及曾国藩老家富厚堂藏书等资料的耙梳,发现李秀成确实写过"自述";曾国藩为了领赏也删改过"自述",但并未将其销毁。该书原本后来藏湘乡曾国藩故居富厚堂近80年,被曾国藩曾孙们转移到了台湾。而曾家大批藏书则运湖南省图书馆、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93.
中国古代宫廷女性比普通女性面临更多的窘迫和危机,汉魏六朝诗歌对此有多方面的表现。缘于长门幽怨和班婕妤故事的"宫怨"类诗歌,叙写了宫闱竞争的残酷与失宠妃嫔的悲怨;缘于刘细君和王昭君故事的"和亲"类诗歌,抒发了政治设局中公主远嫁异域、青春被毁的忧伤;《中山王孺子妾歌》、《铜雀台》、《碧玉歌》等乐府诗题以及大量风格香艳的宫体诗,则揭示了地位低下的宫女在生活中是君王玩狎的对象,在诗歌中只能是审美性物化符号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94.
教育研究中的学术合法性危机,表现为批判力丧失、解释力走弱、表达力衰微、创造力贫困等,其本因是研究者主体精神的缺失,外因是人文生态环境的恶化。欲变教育研究的学术合法性危机为教育学命运的转机,研究者就应当培植学术创造力,即怡养生成学术创造力的独特的主体精神、在“问题意识”的驱使下激发学术创造力的充分释放、通过对学术个性的自觉追求抵达创造性学术境界。  相似文献   
95.
本文是笔者十几年来研究屈原楚辞的精要概括.全文以屈原辞七个相对独立的域境为线索,深入细密地诠显出诗人屈原内在心灵结构的前后转化和心灵境界依次升华的前后次第,并在史前与三代的总体文化背景上,确立起诗人屈原在中华文化史上的真正地位,而文章的核心之处,是在于从哲学的角度,阐释祖国的诗人之父屈原和诗这种文化符号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6.
感伤的起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感伤”指的是艺术家主体所固有的不因其他因素影响而转移的普遍的根本的和必要的情绪质素 ,是决定着艺术家们能否创作、创作境界高低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条件 ,自然也是判断艺术品境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画。感伤起源于艺术家对时间、空间、灵魂和文明的超常的敏感。  相似文献   
97.
回首中国当代散文走过的历程,余秋雨无疑是一个大手笔,他坚持着一个最原始的主题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他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取胜,因此他要远远近近呼喊几声.余秋雨痛苦、焦灼、激愤地拷问着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和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历史命运,试图重返精神的伊甸园,寻求一方心灵的净土.然而在漫长的求索之路上,他却在重重矛盾中禁锢了自己理性的光芒.他在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追求中,踯躅在精神的苦旅中,追求着灵魂的飞翔.  相似文献   
98.
隐喻,作为艺术表现手段,常常使现代文学作品的结构更丰富,意蕴更深刻。借助隐喻,《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巧妙地在人物悲剧中折射出社会的衰落现实,并在主人公的命运里赋予了强烈的情感和深远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99.
20世纪初,出于共同对抗俄罗斯的需要,英、日两国先后两次缔结同盟条约;英日同盟形成后东亚国际局势迅速朝着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怂恿了日本的大陆扩张政策。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取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并进而吞并了朝鲜。  相似文献   
100.
现代新儒学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面临迫切的现代化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现代新儒家强调儒学的现代价值,探索儒学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这在当前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历史表明,现代新儒家所憧憬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