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70篇
民族学   24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59篇
综合类   343篇
社会学   61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陈桂权 《唐都学刊》2013,29(3):74-8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蛟的原型当为鳄鱼;鳄鱼因喜温近水的生活习性使其成为民间水神崇拜的对象,但又因它对人、畜的危害性,其并未成为最终的水神,而变成了水妖——蛟。蛟与水灾的关系是民间解释水灾的另类说法。明清以来,南方山区蛟水频发的事实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经济开发对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2.
对气象灾害事件信息的研究是解构气象灾害事件的重要路径。依据信息传播的渠道和主体,可以将气象灾害事件信息划分为正式信息和非正式信息。气象灾害事件正式信息的扩散路径相对固定,发布具有可控性,但是正式传播渠道不能保证其真实性。气象灾害正式信息在扩散过程中具有非线性、稀释性和支离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气象灾害事件正式信息扩散模型表明,对气象灾害信息持开放态度,注重信息扩散方式的创新,加强对专业性信息的通俗化处理,重视对公众的培训和教育以及选择合适的气象灾害信息发布策略,将有助于引导信息扩散,优化气象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  相似文献   
103.
上海与江浙周边地区对跨界环境灾害突发事件的联防联控,不仅事关上海城市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计,还涉及长三角区域环境生态的共同治理保护、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生态重大问题的解决。上海应建立跨界环境灾害联防联控的相应组织机构与协调机制,提升针对跨界环境灾害的应对能力,牵头开展长三角环境灾害共同治理的重点专题研究,主动参与源头地区环境灾害的共同治理和共同防范。  相似文献   
104.
我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气象灾害及其影响已产生新的特点。近年来,包括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预警信息发布、风险管理、减灾手段和科技支撑等方面在内的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逐步加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日渐完善。未来,面对气象防灾减灾的新挑战,我国应更加注重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化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气候风险,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的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05.
间断熵在文化领域被定义为一种永久的衰退,是人类文化系统对环境适应灵活性的永久萎缩,它预测并解释了灾后人类系统不能重建的原因。1989年发生于埃克森·瓦尔迪兹的石油泄漏事故是一次技术性灾难,对威廉王子湾地区的商业性捕鱼和建立在生存资料基础上的社区生活模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在其随后的灾后重建中表现出明显的间断熵过程。究其原因在于:(1)自然资源基础受到严重损坏,影响了原有的生计方式;(2)外来援助的方向性错误或有所保留,致使当地居民的精神创伤加剧;(3)灾后地区政治生态妨碍人类与环境互动传统模式的恢复。威廉王子湾地区作为自然资源社区,代表了一种文化上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那么他们应该被竭力保护,而不是被排斥或消除。对此,人类学家应该致力于研究如何对抗间断熵,为预防、应对和缓解灾难创造出文化上适宜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6.
1991年10月发生在奥克兰地区的大火灾造成25人丧生,6000多人无家可归。幸存者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这场灾难的认识,其中凸显了有关自然与文化、有序与无序、时间与空间以及传统的男女性别区分与生死等二元结构,尤其是对作为自然象征的母亲与作为灾难象征的魔兽二者之间的对立显示了自然与非自然力量的对比。人们为了解释灾难的去而复来,甚至认定灾难的发生是早已注定的、循环的,从而肯定了上帝对于自然灾害发生的控制权,由此,毁灭者也是创造者。奥克兰大火中隐含着如建筑材料的不当使用和居民区的不合理规划等技术性因素,因此其可部分归结为技术性灾难。而由于技术性灾难产生于一个文化的竞技场,而不是自然自身的,在这种情况下,能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合乎情理的灾难意象或隐喻非常少,因此,技术性灾难不会流变为神话,而是作为永远的历史而存在。综观上述过程,灾难被重新界定为"创造性的毁灭",从而被赋予了一种令人敬畏的美。尽管并非所有的文化都会以上述方式去象征地表达灾难,但所有的文化在描述与解释灾难时,象征都将会是他们行动的一部分。这些象征的建立缓解或消解了灾民对于灾难的恐惧,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灾难多发区的居民大多不愿意搬迁。  相似文献   
107.
张原  兰婕 《民族学刊》2013,4(6):56-62,112-115
以民族志的方式,对地方层面的灾害场景和灾害感知进行完整呈现和系统转述,是人类学灾害研究的关键。《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一书基于特定灾害场景的系统考察,来呈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的复杂互动过程,并就不同人类群体如何借助社会文化资源来认识和应对灾害的经验图景加以辨析,这代表了灾害人类学研究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8.
Comparison of 126 minority and 161 non-minority instances of elder maltreatment produces no compelling profile of differences, although there are implications for both study and practice. Within the minority subsample, differences in ethnic group, gender, age, and income provide some information. Hispanics have a less developed social support system, female-male distinctions focus on mortality rate and maltreatment type differences, the oldest old appear to differ from younger elder groups in several respects, and the poor may form a subgroup of isolates or loners.  相似文献   
109.
明清时期,徽州一直粮食奇缺,但它有较完备的救助系统。明初,徽州主要由官府实施备荒和救荒措施,但明中叶以后官方的备荒和救荒系统趋于式微,而民间的社会救助系统逐渐发挥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民间备荒行为在平时以建设义田和社仓、义仓为主,而救荒措施除了散粮赈济,还包括施药、施棺等措施。明清徽州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实施民间社会救助,一方面是由于官府的奖劝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宗族的有效组织。  相似文献   
110.
宋代的灾害预防思想内容丰富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重视治水的思想,视之为“事关兴运”的大事,试通过兴修水利防范水旱之灾;二是重视灭蝗的思想,综合运用激励和惩治手段,注意从源头上治理及利用动物界食物链防治虫灾;三是完善仓储制度的思想,重点解决常平仓的功能行使及管理和运作中的规范问题。宋代注重源头治理、制度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思想,至今仍具有较大的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