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0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分析研究认为 :《病相报告》除了报告 2 0世纪影响中国人命运的各种“社会文化病”相 ,诸如那些源于深刻复杂的“社会政治病”、作用于人生主体生活的“爱情生活病”、表现为一种凄美残酷的“人性异化病”的奇特“社会文化病”症外 ,更为重要的是还从“生命意识的内在隐秘”角度 ,对那种造成无数文化人个体悲剧命运的“时代文化病”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解构。最后 ,该文指出 :《病相报告》在报告现实社会生活种种文化病相的过程中 ,非常奇特的是它甚至还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坛种种“文学批评病相”的大暴露 ,它提醒人们 ,那些乏味无趣、“糟蹋文学”、“糟蹋文学批评”的庸俗化批评方式 ,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2.
劳动创造了人,而人是道德的载体和主体,劳动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根源,所以当劳动作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分界出现之时,已经不仅仅是创造了经济价值,而且也创造了道德价值.热爱劳动应当成为人们的"底线道德".当劳动出现异化时,道德的根基会倒塌,道德异化由此产生,因此,爱劳动理应成为人类社会的"第一美德".  相似文献   
13.
荒诞与真实——卡夫卡的《变形记》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表现了现代人在巨大的社会生活压力下承受了超负荷的身心压力,终被异化了的现实.小说荒诞中见真实,真实中寓荒谬,形象地揭示了人的本能及无意识,深刻地展现了人的本质世界.  相似文献   
14.
学术泛政治化——影响学报文化创新的学术异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术泛政治化是影响学报文化创新的主要的学术异化现象。历史传统、社会习俗、官本位观念、体制制约、功利主义、名牌效应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学术泛政治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金学泉的诗集《世纪之交的独行》有着鲜明的创作个性:1.意象的跳跃性,以体验-感觉模式构筑意象世界;2.情感的内趋性及抒情个性上的中年写作特征,使诗的格调呈示出一种“忧郁的平静”;3.克服异化与回归精神原乡的哲学趋向。  相似文献   
16.
虚假民事诉讼是法律制度正向建构、不断完善与虚假诉讼行为人反向利用、挑战秩序两者之间博弈与冲突的表现,虚假诉讼的诉权承载了行为人侵害他人权益和司法秩序的恶意,诉权的扭曲导向审判权和审判程序的功能异化。司法机关应及时通过构建虚假诉讼的释明承诺机制、发现识别机制、审查判断机制和制裁威慑机制防范和规制虚假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信仰是人的本质需要,社会经济因素是使信仰产生异化的根本原因,我们不能忽视信仰异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从集体无意识、末日情结、施虐倾向与受虐倾向等精神现象入手,剖析信仰异化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在中国政治史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就是政党政治、议会斗争的出现和活跃.民初的政党政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有其兴衰的历程及自身的特点.这种状况的出现,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并与辛亥革命引起的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息息相关.民初政党政团分分合合的结果,形成了四大政党,其中国民党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中国,政党政治却被严重地异化了.资产阶级欲以政党政治来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保证其自身利益的实现,但结果却走向了反面:资产阶级没有得到政权,其政治利益也受到了严重侵害,又将资产阶级自身的弊病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是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可以为分析当前农民工问题提供理论借鉴。从中国实际来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充分是造成农民工问题的主要原因。农民工面临的各种不公平待遇突显出农民工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焦点问题之一。解决农民工问题,我国需要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农民工权益保障;还应当调整工业化、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20.
知识社会带来知识地位的改变,同时也带来人与知识关系的改变。教育是知识社会中人与知识关系的重要促进力量,表现为择取最有价值的知识"与人相遇",促进知识与人的双向转化。但当代教育也引发人与知识关系的异化,如亲密变为疏离、协同变为附从、共生变为操控。在知识社会里,人与知识的互爱是人与知识关系向善的基础,爱的教育是促进人与知识互爱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