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0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41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273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1253篇
社会学   10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多年来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缺乏对通俗文学的重视.实际上,在抗战时期,处在不同政治地域内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家张恨水、张爱玲、赵树理的创作均已表现出雅俗互融的风格.但由于他们的出身、生活经历和文化底蕴不同,因此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2.
On the basis of largely unused archival materials in Kyiv, this article re-examin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Ukrainian People’s Republic (UNR) for the pogroms of 1919. It consciously puts aside the question of Symon Petliura’s personal guilt, preferring to concentrate on the broader responsibility of members of the Ukrainian national movement for propagating antisemitic stereotypes and engaging in anti-Jewish violence. This approach reveals a widely held belief among members of the UNR that they were fighting a Jewish Bolshevik enemy. This led to pogroms but also probably prevented the UNR from punishing its soldiers who had perpetrated them. Despite the declarations by UNR figures condemning pogroms and the creation of an organ to investigate them, there were apparently very few, if any, convictions, at least in 1919, the year of the worst pogroms.  相似文献   
23.
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遭受了严重的天灾敌祸,由此而产生了极大的荒情。根据地党和政府及时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一方面大力放赈救急,另一方面领导根据地军民扩大生产,增加财富。根据地的救荒运动不但为战胜灾荒、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推动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4.
抗战时期,美国作家温台尔·威尔基在所撰写的《天下一家》一书中,通过自己在中国的现场体验和对中国政治、经济及民众抗战的切身感受,在美国人民面前呈现出新的中国形象。这种新形象的建立,为美国对华援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5.
方铁 《河北学刊》2012,32(3):59-65
清雍正朝的改土归流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也是明代以来诸多改土归流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本文根据新近披露的边疆大吏奏疏和其他史料,探讨此次改流的原因、实现改流的策略以及改流产生的效用,对以往的一些观点亦提出商榷,同时总结清雍正朝施政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26.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河北省地方组织间关系大致经历了友好合作、磨擦与反磨擦乃至名存实亡的加速蜕变过程,斗争范围从根据地扩大到敌占区,斗争内容从政治、军事扩展到思想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缘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历史的积怨和猜疑的积累等因素,国共关系中的张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国民党将反共从文攻升级为武斗,迫使中共不得不奋起捍卫民族和革命利益。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为加剧了两党对立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削弱了民族力量,对抗战大局造成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7.
周莹 《学术探索》2012,(3):71-73
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的表面原因是铁路运力不足,而运力不足的背后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是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春运客运需求激增、垄断体制下的铁路发展困境,以及因春节情结和公众选择偏好引发的放大效应等结构性困境。  相似文献   
28.
伊拉克战争为公众参与中国中东外交政策制定提供了机会,参与群体前所未有地扩大,参与途径全面拓展,不同意见的表达开始涌现,公众主动对外交建言献策,开始有意施加民意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公众意见开始成为外交部门对外传播国家主张的背景支撑和参考因素。公众因素开始成为中国制定中东外交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之一,但其影响力有限,更多是参考和制约作用,其影响正处于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29.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切实把社会各阶层青年纳入到中国共产党的战时轨道,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展开了全面的青年动员工作。在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成立青年动员工作领导机构,建设、发展和巩固根据地;在国统区,发动了广大青年推动和支持国民政府坚决抗战,争取民主,促进抗日青年统一战线;在日占区,秘密发展抗日青年组织,动员青年与日本法西斯和汪伪政权展开英勇机智地斗争,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0.
受近代东亚国际形势和外交秩序影响,光绪朝清廷开始对中朝传统宗藩关系进行改造。时人为增强这一关系提出了诸多建议,清廷也开始用近代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去加以强化。此等努力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一关系,但终难逃失败命运。甲午战争,中国挫败,不仅导致这一关系彻底终结,而且导致日本开始奴役中国和朝鲜。历史显示:中国富强发达不会给朝鲜带来威胁,相反,中国软弱却不利于中国和朝鲜的安全与安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