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立”的观点和行动是持批判和反对态度的,因为中立与折中主义相同。实际上,“中立”并不等于折中主义,有它存在的余地和一定的作用。人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中立”。当然,允许“中立”存在,不等于提倡“中立”,有的要坚持“中立”,也不等于要把“中立”绝对化。把“中立”当作折中主义而加以批判和彻底抛弃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的争论,有的学者综合两派的观点而提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两条线索是并存的。在我们看来这种观点与其说是辩证的,而毋宁说是一种折衷主义,因为马克思通过感性实践的对象化理论否定了抽象的科学主义和抽象的人本主义,实现了人与自然、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从而将无家可归的"独立的哲学"重构为"真正的实证科学"。  相似文献   
13.
以折衷主义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及各种流派为依据,对各历史时期建筑派别的产生、发展、衰败过程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折衷主义建筑美学在建筑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其内涵的关系.指出要进一步发掘折衷主义美学思想,并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英语w h-从句的功能性层次分析方法的建立,试图探讨折衷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以及跨学科研究作为一种研讨模式,对于新时期语言科学发展的影响。有理由认为,作为一种归类体系的符号表达,语法研究有必要向认知语言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看齐,这样才能逼近客观事实,正确阐述语言、心智,以及范畴之间的密切关系,促进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文章共由六个部分组成。首先,介绍了研究要点;接下来的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类典型理论、语言学理论,以及大脑与语言关系;第五部分专门介绍了功能性层次分析模式,及其在分析wh-句式中的具体应用。与此同时,也引入了一些来自语汉语比较;第六部分进一步强调了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意义,由此结束了全文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汪高鑫 《求是学刊》2005,32(3):122-128
汉代史学思想在中国史学与史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白寿彝在汉代史学研究方面作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他认为,汉代史学思想史的发展走向,是从西汉正统与异端的对垒,到两汉之际折中主义思潮的出现。司马迁的进步的历史观是正统思想的对立物,折中主义历史观则是作为司马迁进步历史观之对立物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体验性心智、隐喻性思维和无意识性认知。体验哲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认为人类的范畴化、非范畴化、隐喻、推理和想象等机制都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认知加工过程。当代汉语新词串语义模糊性是以语言的象似性为基础的主客体互动和认知加工的身体体验的结果,分别是体验性心智折衷现实表征与语言表征,隐喻性思维折衷认知主体与语境,以及无意识认知折衷"山寨"语素与"x"语素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刘勰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有着密切关系,刘勰评价《诗经》的基本立场是“唯务折衷”,即平衡折衷宗经大旗下文学理论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同时以《诗经》文学实践为基础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提供重要的依据,它具体表现在:以《诗经》创作实践为依据,揭示诗(文学)与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关系;以《诗经》阐释为依据,提出“情志”说,将文学的情感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立足于《诗经》阐发诗赋颂赞等文体形式的演变和审美意识的发生;以“比兴”论《诗》突出“比兴”的文学与美学意味,这些都推进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合同的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 这一问题,在我国的理论界和实务界素来存在争议,产生了“直接效力说”和“折中说”两种理论学说.合同解除的溯及力问题不仅涉及合同自身的效力,而且还牵涉不当得利、物权变动等一系列民法基本制度.本文以解释论的方法,参考德国民法上的学说,从与有关民法制度、基本原则相契合的角度,对上述两种学说进行了检讨.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从而奠定了王书的独尊地位。唐太宗“崇王”,有下列缘由:统一的大唐帝国呼唤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的书风,这也符合太宗的文治之需;太宗书法受精通王羲之书法的虞世南浸染,太宗爱屋及乌,增加了对王羲之书法的感情;另外,又凭借道教的影响,王羲之书法终于被唐太宗推上了第一把交椅。  相似文献   
20.
从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之道”出发,以儒家的观点解释了“中庸之道”。随后找到了“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运用和巨大的指导作用,希望可以更好的运用“中庸之道”,并用它来指导当代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