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8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42篇
管理学   3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2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8篇
丛书文集   481篇
理论方法论   167篇
综合类   3397篇
社会学   117篇
统计学   3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381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304篇
  2011年   359篇
  2010年   320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291篇
  2006年   283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生态教育与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根源,揭示了生态教育与地区环境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提出了加强生态教育、深化生态意识,实现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2.
禁忌是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物质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本文试图就藏族传统的禁忌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和对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3.
生态人类学的理论源流及其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已成为西方当代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流派,并对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生态人类学的不同流派以不同形式反映了“环境决定论”的基本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等现代性的批判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04.
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郭家骥 《民族研究》2003,12(1):48-57
本文在对云南藏族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资源管理机制和婚姻家庭模式等方面 ,阐述了云南藏族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文章认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文化与自然的互动或文化对自然的适应可被称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它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 ,主要是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为适应迪庆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 ,云南藏族早在历史上就通过文化调适 ,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文化体系。面向未来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必将得到复兴 ,其中的古老智慧必将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市场体系相结合 ,成为推动云南藏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5.
论西藏主体功能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单元,拥有许多特殊和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其生态过程对保障我国乃至东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受到威胁。文章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西藏主体功能区划的思路和生态屏障以及区域开发体系的构架。按照西藏生态经济分区和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在分析西藏生态经济系统和区域经济开发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地域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西藏主体功能区划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06.
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吾尔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 ,经历了不同的生态环境 ,因此亦形成各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社会礼仪最初产生于饮食。随着饮食结构转型 ,礼仪则呈现出重合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7.
藏、回、汉族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 :各民族女大学生都有较高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 ,但还存在着种种民族差异。研究确证了文化是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变量 ,具体包括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态环境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8.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是我国最后一个移民乡和惟一一个驯鹿养殖基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其经济发展必然走驯鹿产业化和发展原生态旅游业之路,发挥城乡边缘区的补充功能,借区域经济发展之力,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9.
西部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法律保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我国制定“退耕还林还草”战略决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西部地区人民营造一个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战略决策,必须尊重群众意愿,确保林草的成活率;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实行综合治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法规措施;必须认真落实保护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法律规范,树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协调观;必须建立和健全西部地区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充分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促进西部地区的生态平衡。西部大开发要维护经济发展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建设山川秀美的新家园,让西部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110.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在深入分析了影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最后指出西部地区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