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5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68篇
管理学   298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27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9篇
丛书文集   795篇
理论方法论   314篇
综合类   5070篇
社会学   424篇
统计学   28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228篇
  2020年   240篇
  2019年   244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407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444篇
  2010年   337篇
  2009年   315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427篇
  2006年   434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361篇
  2002年   288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文章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一些值得商榷的概念和观点,指出:第一,《纲要》提优质教育很好,但只关注"优质教育资源"不行,因为优质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教育权利与教育公平",优质教育质量目标是"人人享受教育权利与保证教育全过程公平"和人人成为"负责公民";优质教育的目标人口应为全部受教育者尤其是受高等教育者;第二,"素质教育"的原有概念及其实施没有与时俱进;将教育的均衡发展"剥离于"推进素质教育之外是"推进素质教育"困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The Social Inclusion Agenda (‘SIA’) was introduced by the Australian Labor Party (‘ALP’) in the lead up to the 2007 federal election. The rhetoric was hopeful, proposing to reframe the government's approach to disadvantage. Rhetoric aside, what the then opposition meant when it talked of building social inclusion (‘SI’) was less clear than may have immediately met the eye. This paper offers an introductory analysis and review of the SIA. It first considers why Australia might benefit from a readjustment in its social policy direction, reflecting on the concepts of poverty and Amartya Sen's ‘capabilities approach‘. Second, it offers a critical overview of the main conceptions of SI/Social Exclusion. Third, it applies these first two parts of analysis to developments to date with the SIA. This part, whilst limited in scope and preliminary at best, offers some general comments as to the possibilities and pitfalls of the SIA and proposes the way forward from an analytical perspective in terms of guiding the SIA in a desirable direction.  相似文献   
993.
洪岩璧 《社会》2010,30(2):45-73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族群(民族)分层的文献,认为有必要把“民族”纳入到中国的市场转型和社会分层理论框架之中,并从教育获得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因素主要包括:城乡地域区隔、职业结构(阶层)、文化差异和国家政治进程(政策变迁)。基于对2004年中国西部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作者发现:(1)基础教育阶段入学的族群差异主要由城乡差别和阶层不平等造成,族群不平等已不显著;(2)少数民族子女高中升学概率依然显著低于汉族,其原因部分在于城乡、地域和阶层因素,部分在于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差异(如语言环境)等因素;(3)与汉族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模式不同,少数民族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承以资源转化模式为主,从而影响了不同族群在教育扩展中的获益程度。总体而言,虽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教育获得仍显著落后于汉族,但其教育不平等更多地来自城乡和阶层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4.
社会治理结构大致可划分为四类:统治型结构、授权型结构、管理型结构、共治型结构。共治型结构作为社会治理结构演进的最后和最高阶段,体现着共和主义的价值理念。公民争取公共治理权利的斗争,构成了社会治理结构变迁的根本动力,推动着社会治理结构从统治型向共治型发展。我国社会治理结构应该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治理结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四位一体"结构是其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95.
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运动的兴起,西方国家的国内政治由此发展出有别于常规制度、正式政治的独特政治形态——抗争政治。诸多的理论认为,这一政治形态对其国内政治的民主和治理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抗争政治历程的研究,指出:一方面,全球化及反全球化运动、全球风险社会都使得全球政治和治理发生大转型,由此引发全球社会运动,抗争从国内走向国际;而另一方面,抗争功能也具有局限性。同时认为,国内和国际层面上的抗争政治,关注全球抗争与民主、治理的关系,呈现出与常规政治不同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96.
围绕一门以叙事座谈为形式、以RICH教改为理念的教育硕士课程,探讨话语、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自主之间的关系。认为叙事座谈通过对批判性、主体性、合作性的知识观的倡导,促进了师生对知识的共同构建以及教师专业共同体(Professional community)的形成,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解放。  相似文献   
997.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在当今全球议程中日显重要。当前的国际人权机制在许多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问题。从人权的视角来探求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之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人权路径也反映出了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全球正义原则。国际人权规范的内化程度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效率产生了一定影响。作为国际人权机制的主要规范载体,《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ICESCR)对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而言具有重要的规范意义。然而,由于国际人权机制的非强制性、健康权的模糊性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对国际人权机制的区别对待等原因,国际人权机制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促进作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实行干部竞聘上岗的具体实践,农业院校得出干部竞聘上岗的创新经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关键;严格规范程序是前提;广泛宣传是基础;积极参与是做好竞聘上岗工作的保证。做好干部竞聘上岗工作,要正确处理干部日常考核与竞聘上岗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后备干部与现职干部的关系;要正确处理竞聘岗位与竞聘资格的关系;要合理对待和使用落聘干部。  相似文献   
999.
当前,高校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大力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通过建立全面领导齐抓共管,依据有关法规、条例完善约束制度,制定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等措施,引导教师增强政治责任感。最终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00.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高校的生命线,只有紧紧抓住这条生命线,才能真正实现结构、效益和规模的协调发展。通过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从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入手,梳理出影响和制约我校教学工作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了全面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建议,这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