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57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41.
为了使从事夏目漱石文学的研究者从整体上把握漱石文学的主题思想,针对漱石的文学作品,采取类比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我是猫》等作品揭露了日本明治时代存在的社会问题及当时知识分子的痛苦,剖析了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利己主义。分析结果表明:《我是猫》是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原点。  相似文献   
42.
无私利他的正道德价值最高,是伦理行为最高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最高原则,是善的最高原则,是至善;单纯利己的道德价值最低,是伦理行为最低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最低原则,是善的最低原则,是最低的善;为己利他是利他与利己的混合境界,其道德价值介于无私利他与单纯利己之间,是伦理行为基本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基本原则,是善的基本原则,是基本的善.利他主义否定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而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合理利己主义否定无私利他和单纯利己,而把为己利他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个人主义否定无私利他或为己利他,而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所以,利他主义与合理利己主义以及个人主义不过是分别夸大了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三大善原则而堕入谬误的片面化的真理而已.  相似文献   
43.
44.
介绍并剖析了三位汉学家对《老子》的比喻性阐释,得出了三者在否定"自我"意识,强调"自然",肯定《老子》的永恒价值方面具有一致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5.
本文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下的一段经典的话作了比较全面的解释;批判地分析了施蒂纳的"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阐述了产生错误思潮的历史和理论背景;阐释了理解"利己主义"和"自我牺牲"、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以正本清源,纠正对马克思、恩格斯论断的误解.  相似文献   
46.
在经济学的众多假设中,经济人假设是最基本也是最招争议的一种假设.非议者认为经济人假设不能代表人的全部本质,也对人的道德属性造成否定和伤害;而肯定者则认为,道德也是能够得到经济学的解释的,人们正是在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道德的约束.事实上.对于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绝不能简单地用经济人的人性规定去解释.  相似文献   
47.
陈真 《求是学刊》2005,32(6):48-54
存在两种不同的利己主义学说:心理学利己主义和伦理学利己主义,并利用当代西方伦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研究心得,探讨了两个问题。第一,“心理学利己主义”作为一种描述人性或者人的心理结构的科学学说是否为真?第二,“伦理学利己主义”作为一种规范伦理学理论是否成立?严格的论证将证明心理学利己主义作为一种人性的描述性的理论不能为真,而伦理学利己主义尽管包含了某些合理因素,但作为一种规范伦理学理论也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48.
国有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是推动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健康运行的必然要求。但国有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传统路径面临践行主体不明、践行规则不清、践行责任不显等现实困境。通过利他-利己一致性的分析框架可知,利己定位不准、不同性质企业社会责任被混淆,以及利他-利己行为未实现动态平衡是造成国有企业践行社会责任面临诸多困境的根源。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发现,国有企业党组织是践行社会责任的最优载体。基于此,确立“主辅相成”的践行主体、明确“条理清晰”的践行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践行责任,是国有企业党组织践行社会责任的理性路径,也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9.
道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对道德本质进行过深入探讨。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董仲舒和王充认为人性可分为三等,李翱认为人的本性善而情感恶;爱尔维修和费尔巴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论证了利己主义道德观。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欠缺使得他们的道德观局限于抽象人性论的窠臼中。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人类的利益诉求决定了人道精神是未来道德发展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50.
Abstract

With the help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people can enjoy online social services, especially some stigmatized groups. In China, it is popular for AIDS patients to seek help online since the anonymity of cyberspace can protect people from stigmas and mocking evaluations.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content analysis on 216 volunteers’ applications in an AIDS forum and measures their online helping behavior after application to explore what motivates volunteers to help AIDS patients online, how it affects them, and why the moral implication attached to AIDS fails to prevent them. The author indicates that helping behavior may be inspired by varied motivation from altruism to egoism, including kindness, values, sympathy, reward, atonement and benefit. Among them, the closer to altruism the motivation is, the more likely it is to be mentioned, while the “reward” motivation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This article then examines volunteers’ moral identity of AIDS, arguing that the moral identity of humanitarianism can counteract the moral criticism of high-risk behavior related to AIDS.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area shoul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on and moral identity, the change in different phases, and compare different helping situations to encourage more forms of social services and supportive behavi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