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1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45篇
管理学   322篇
民族学   40篇
人口学   44篇
丛书文集   532篇
理论方法论   184篇
综合类   3876篇
社会学   195篇
统计学   5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309篇
  2011年   350篇
  2010年   331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310篇
  2006年   312篇
  2005年   313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322篇
  2002年   252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基于“目标群体回应行动评价政策及执行有效性”的思路,利用汾渭平原微观农户调查数据,以农户的清洁取暖采纳行动来评估“双替代”政策及环境规制执行效能。鉴于清洁取暖双重政策目标,将农户清洁取暖采纳分为采纳决策和采纳效果两个阶段。采用Heckman模型,从约束型规制和激励型规制两个维度分析不同环境规制手段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约束型规制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决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效果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激励型规制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决策和采纳效果均有正向影响。控制内生性的IV Heckman模型和PSM反事实估计结果支持了上述研究结论。运用同时克服环境规制内生性和样本选择偏差问题的IV Heckman模型,从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两个层级拓展研究不同政府信任在环境规制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中央政府信任在约束型规制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中发挥增强性调节作用,地方政府在约束型规制和激励型规制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中均发挥增强性调节作用。最后,提出环境规制政策执行应兼顾农户资本禀赋差异、提升地方政府信任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2.
本文将“环保成本”概念引入产品评价(即在包括产品开发、生产、消费、回收处置的全过程中将环保治理费纳入产品成本),并从企业、国家、消费者利益的角度论述“环保成本法”在中国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产品评价的环保成本因子及其评价模式,进一步探讨解决费用分摊问题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93.
The Abu Sayyaf is an organization which has left a trail of mayhem and murder in the southern Philippines for more than a decade. It has gained international notoriety through several high profile mass kidnappings. This article looks at how the Abu Sayyaf has managed to survive and at times prosper despite the state's efforts to eradicate it. By using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the paper demonstrates how the Abu Sayyaf has developed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which make it such a deadly force. The organization has succeeded in gaining considerable fit with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operates.  相似文献   
94.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issues associated with outdoor air pollution, such as ozone, sulfur dioxide, and other pollutants in metropolitan regions, are an area of growing concern for both policy official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news media, new health data, and public debate o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clean air regulations have raised the importance of air quality in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While public perceptions of air quality have been studied thoroughly dating back to the 1960s, little empirical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to explain the spatial aspects of these perceptions, particularly at the local level. Although recent studies suggest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setting are important in shaping perceptions of air quality, the roles of proximity,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 and location have not been clarified. This study seeks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factors shaping public perceptions of air quality by examin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ocal risk perception, the role of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 forming these percep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and scientifically measured air pollution. First, we map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ocal air quality perceptions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cross the Dallas and Houston metropolitan areas. Next, we explain these perceptions through local contextual factors using both bivariate correlations and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perceptions of air quality in the study areas are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ir quality based on readings of air monitoring stations. Instead, perceptions appear to be influenced by setting (urban vs. rural), state identification,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ge, race, and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nd provide direction on how further research can provid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ocal contextual factors influencing public perceptions.  相似文献   
95.
从现在到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从农民自身角度研究搬迁意愿,对加快实施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依据西方微观人口迁移理论:地方效用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效价[CD*2]期望理论,整合构建了中国国情下由政府引导的易地扶贫搬迁意愿的理论分析框架。以陕南移民搬迁为例,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有序Logit模型和最优尺度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显示:①心理因素、政策和预期因素、环境因素对搬迁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②控制变量中家庭人口数、非农劳动力比例、家庭成员求学婚姻等控制变量与搬迁意愿显著相关;③没有搬迁的主要的顾虑是搬迁后找不到工作、城镇生活成本高、搬迁成本高、搬迁后的适应等问题。研究建议政府部门在搬迁补助、就业安置、搬迁后适应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增强搬迁的信心。  相似文献   
96.
目前学界对小地域空间内跨社区环境治理研究较少。生态补偿是治理跨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市场主导的跨社区生态补偿机制与政府主导的跨行政区生态补偿机制在补偿主体、补偿模式上有明显差别。基于云南M县的田野调查,探讨上下游村庄围绕水问题的跨社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实践探索中的跨社区生态补偿存在补偿资金不足、补偿意愿较低、协商机制不健全和支付主体分散的困境。结合已有成功实践,从补偿定价机制、补偿协商机制、补偿支付方式、村庄治理能力建设等4个方面提出跨社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构对策。跨社区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为我国大地域空间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积累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97.
南岳佛教诗歌创作从南朝时期开始,创作尚处于发韧期,到了唐代,终于迎来了异彩纷呈的时刻。同时唐代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高峰,诗歌创作的高峰往往会带来诗歌品评和理论总结的高峰,唐代诗学有着风骨和情韵并重的审美取向,诗学发展可以分为“载道”一路和“取境”一路。此外,近体诗对声韵的营造也承接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对格律的探究。文章结合这些诗论,采用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从普遍到个别地将唐代南岳佛教诗词的艺术特点做出较为准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98.
党的十八、十九大均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的出台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但公众的参与程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在积极发动和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可发挥新媒体协商平台的作用,提高新媒体的回应能力,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公众应借助新媒体互动平台的功能,进一步提升生态意识,践行生态行为,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环保组织要发挥新媒体的聚焦作用,推动环保组织的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99.
公民环境教育的目标问题是有关环境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全面而系统的公民环境教育目标谱系应该包含知识、技能、意识、伦理、行为、评价与建议以及意愿等七个维度。而七个维度目标之间的互利共生是公民环境教育层次提升、效果提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0.
文章基于政府主导视角,利用2006—2015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显示,环境管制、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呈非线性关系,环境管制与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实施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具有区域异质性.从企业生存角度出发,提出门槛效应假说,采用Hansen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环境管制与知识产权保护共同发挥作用时,环境管制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后采用门槛效应回归方法找到了环境管制与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门槛值,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