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260篇
社会学   1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农村养老牵系亿万农村家庭和数以亿万计的农村老人;在21世纪的今天,农村养老不仅仅是一个个农村的家庭的家庭经济、伦理道德问题,它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建成、社会能否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解决好农村养老,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采取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以孝养老、政府调控、社会力量辅助多条腿走路,保证我国农村老人衣食无忧、精神愉悦,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12.
论孝道思想对历代医家从医动机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思想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观念,内容广泛深刻,概括起来有孝养父母以敬、宗族繁衍为重、孝为政道基础等方面。我国历代医家大多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知识背景,儒家孝道观念对医家从医动机的形成影响很大,是儒家知识分子完成由儒入医转变的重要心理动力。  相似文献   
13.
夏洛特·勃朗特及其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以自强不息、追求平等独立、叛逆传统和反抗父权的女性形象的姿态呈现于我们面前.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她们多是贤慧的妻子或孝顺的儿女.本文旨在阐述夏洛特·勃朗特道德品行中传统的一面,还原其传统女性及孝顺女儿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人我”关系亦即我与他人或他者的关系这一角度 ,重读孔子和儒家传统有关孝的思想 ,以期重新接近这一观念所蕴含的深刻伦理意义。孝这一观念所强调的是一个作为能够承担责任的伦理主体的我对他人的无可推卸的伦理责任。虽然从表面上看孝仅仅规定我与作为父母的这一特殊他人的特殊关系 ,但是 ,这是我与“第一”他人所发生的“第一”关系。作为我的第一他人的父母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一切他人的“原型”,而我与父母的伦理关系已经是我与其他一切人的伦理关系的“原型”。本文从分析孔子所说的敬开始 ,孔子对孝中之敬的强调表明 ,孝远非某种自然感情 ;敬作为我对他者之敬蕴含着他者的某种“超越”性和我作为我的“主体”性 ,一种“我而为他”的主体性。最后 ,对作为孝的构成部分的“事死如事生”亦即为父母居丧守孝以及祭祀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从个人德行到政治伦理——以贞、孝、忠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笔者从贞、孝、忠的源起、沿革及功能入手,研究三者从个人德行到政治伦理的转变过程,认为它们因具有秩序功能而被皇权纳入政治体系。秩序无疑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的,那么公权力在维护秩序的时候,是否应该受到限制,民众的私生活是否应该独立于公权力之外,则是被政治化的贞、孝、忠留给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西汉推行以孝治国理论,这种理论常常陷于维持宗室秩序与骨肉相残的悖论。西汉统治者通过"大一统"的主流意识、"众诸侯"推恩的软着陆方式,破坏地方王国与中央对立的现实条件来解决王国问题,以孝治国悖论却成为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介绍了努尔哈赤的伦理思想所具有的民族性、兼容性、政治性的特点,论证了努尔哈赤伦理思想的民族性主要是对于女真社会伦理观念原始性的充分体现。兼容性主要体现在对儒家传统伦理观念的吸收,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婚姻观与孝悌思想方面。从而得出了其伦理思想对后世社会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孝是先秦诸子为家庭和社会伦理所进行的理论设计 ,具有较强的生存功利精神。孝道在后世发展成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准则。本文试图透过先秦孝道之表象 ,探求其蕴含的生存功利精神。  相似文献   
19.
论文对以往学界以训诂方法考察《论语》中“仁”的意义提出了质疑。仁字应该是人与人关系,后来才有价值倾向。在此基础上,作者按逻辑层次,从《论语》文本出发,逐一解析“仁”的意义。论文认为孔子对“仁”的意义更强调外在对他者的影响,为达到“仁”的目的,孔子设计了很多规范。与时人观念不同,孔子认为“仁”不等同于才干,与职守不一致,它是一种大爱,事功成就施诸外界社会。孔子仁学体系可以概括为:孝—忠—仁—圣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孝--中华民族精神的渊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群忠 《河北学刊》2004,24(4):64-67
《孟子·告子上》云 :“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是一种能够自做主宰的动物 ,因而人需要有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生活 ,没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沦为行尸走肉。没有了灵性的行尸走肉 ,只能算是一种“物” ;这种“物”由于丧失了主体性 ,必将被声色利禄等外物所牵引 ,沉溺而不能自拔。现实社会中 ,许许多多的人只知追逐利益和享受 ,不断地在把自己变为一种丧失精神的“物”。寻找精神的家园 ,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是当代人特别是富裕起来的人的当务之急。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撑 ,一个民族更需要有精神的支撑。历史的经验证明 ,没有伟大民族精神支撑的民族 ,是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兼并日益明显。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 ,中华文明如何振兴和发展 ,中国人在什么样的精神家园里安顿自己的心灵 ,这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号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