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2篇
  免费   352篇
  国内免费   66篇
管理学   514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91篇
人口学   73篇
丛书文集   462篇
理论方法论   299篇
综合类   3460篇
社会学   388篇
统计学   40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222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398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323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279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In relation to mental health, it is clear that medicalized underpinnings,the provision of a clinically orientated evidence base for practiceand the need to contain ‘risk’ continue to be prioritized,particularly when compulsory intervention is considered. Thisis despite the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a citizenship and socialjustice agenda which is being promoted by psychiatrists involvedi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psychiatry’, as wellas by service users/survivors. These drivers are not mutuallyexclusive, but in the context of compulsory treatment, thereare clear tensions. In this article, the policy surroundingmental health and compulsory intervention in Australia and inEngland and Wales is explored. In the context of this discussion,three ways in which current government policy can be interpretedare examined and links made between these interpretations anddifferent ways of view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and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With regard to social workpractice, it is argued that a response to mental ill healthwhich concentrates on an individualized ‘diagnose andtreat’ approach, which particularly comes to the foreat times of compulsory intervention, has limited capacity tofacilitate community engagement, foster social inclusion andgenerate reciprocal dynamics between positive mental healthand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相似文献   
52.
根据挤扩多盘桩桩土效应及土体极限承载力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成果,对挤扩多盘桩土体极限承载力的多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为进一步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进行挤扩多盘桩基础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
财务治理效率:决定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务治理从公司内部治理入手,抓住关键控制权———财权以及关键信息———财务信息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在治理目标上超越权力的制衡,对公司的财务决策与经营效率起到有效的制度保障作用,真正体现了治理的效率与公平,决定了其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54.
本文针对电子线路教学实验演示中的困难,提出了使用电路仿真技术来完成教学实验演示的方法,通过实例介绍了如何在电子线路教学中使用protell99 se进行电路仿真。本文讲述了对单相半波整流电路、单相桥式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电容滤波电路进行仿真的具体操作步骤,分析了仿真电路的特点。  相似文献   
55.
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其核心因素是供需双方的知识结构偏离,人力资源政策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6.
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出发,联系工作实践,对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试图能解决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作用,促进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7.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多元共治模式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引导社会相关主体参与治理过程,若政府部门对协会与公众在治理过程中的作用条件认识不清,易导致片面追求二者的高参与度水平,难以实现多元共治模式的最大效用。本文考虑协会参与度、权力空间以及公众参与度、举报公正程度四个影响参数,运用博弈理论分析政府部门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在治理过程中的行为策略演化过程,通过分析参数变动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探究有效发挥多元共治模式作用的条件。研究表明提高协会权利空间及公众举报公正程度有助于多元共治模式作用的发挥;公众举报存在失真情况时,政府自身监管能力的大小决定公众参与对治理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从全球范围来看,合作社既是对过度市场主义的反抗,又是应对公共物品供应不足的补充,更是有温度“社会”互助的载体。基于3个不同组织形态的农民合作社考察,试图揭示合作社运营与地方文化伦理、社会网络、文化风俗的互动逻辑,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出合作社发展的范式困局,立足中国农村特殊的社会结构需求,注重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与功能,引导合作社与地方社会相适应,使其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载体和新型治理单元,发挥创造社会空间与社会资本的功能,激发合作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单元效能,从而构建一种文化共生、经济共享和治理共同体的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9.
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治理是通过国家、社会、乡村等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对乡村社会动态调控和管理的过程,具有参与主体多元、管理方式民主、运行过程公开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地区乡村治理共经历了四个各具特色的阶段。新时代的新阶段,这一地区在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轨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可提出若干相应的对策建议。这对在新阶段推进该地区乃至全国的乡村治理现代化,都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0.
基于网络爬取的方法,对近几年的121条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典型案例进行可视化分析,对词云图、语义网络分析、LDA主题模型的特征分析进行语义挖掘。挖掘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了解阻碍网络舆情防控与治理之因。文章提出了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建立网络舆论治理机制、健全传播者和接受者引导与培育机制、完善网络舆情法制与追责机制、优化网络舆情的多元联动共治机制。以期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有效监管,整治网络谣言乱象,较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