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351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罗莹 《殷都学刊》2007,(1):89-92
藉田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的礼仪之一,从先秦到清代都举行过大型的藉田礼,其仪式复杂,表达了统治者重农劝农之意识。赋以其铺采摛文、润色鸿业的体式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生动地反映,为我们保留下来许多古代藉田的资料,同时我们也会看到赋在反映这一主题时不同于诗歌和历史资料的特点,是写实性与铺张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02.
在中国国内农业格局大调整和中国成为WTO成员国的背景下 ,农业制度因素越来越重要。从近期看 ,需要重点突破两个方面的传统农业制度 ,即在粮食流通制度与土地流转制度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从而为 2 1世纪初期新一轮农业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好基本的制度准备。本文跟踪分析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展和土地流转新的形式 ,提出了加速粮食购销市场改革和促进土地流转的制度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03.
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供给充分,生产的粮食除满足自身需求外,主要承担了国家粮食安全储备、粮食的省际调拨等任务。近年来,主销区对黑龙江省粮食的需求比较大,但粮食供应上存在品种缺口,因此,根据黑龙江省粮食消费与需求的变化,增加粮食有效供给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04.
农业生态安全作为中国粮食和生态“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PSR模型建立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泰尔指数对1998—2018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结合障碍度模型对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研究表明:1998—2018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安全水平呈显著上升态势,由较不安全等级向较安全等级转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安全水平空间分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均衡,呈“南低北高”的空间格局;影响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农膜施用强度、城镇化水平和复种指数,2018年障碍度分别为12.1%、8.2%、13.4%、17.9%、14.4%;从长远看,生态压力准则层对农业生态安全的阻碍作用持续增强,生态状态准则层和生态响应准则层对农业生态安全的阻碍作用持续减弱。在未来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构建施肥、施药、施膜安全体系,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05.
农业市场化、农业现代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可归结为3种效应:一是直接效应,农业市场化水平越高,农业要素的配置效率越高,引起的环境污染越少;二是中介效应,农业市场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又影响环境污染;三是间接效应,农业现代化影响环境污染,农业市场化会加重或减弱这种影响。利用2007—2011年中国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检验上述3种效应。研究发现:农业市场化对环境污染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是存在的,农业现代化的中介效应尚未显现。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并未降低环境污染,反而恶化了环境质量;而农业市场化不仅有利于降低农业污染,还会减弱农业现代化对环境的恶化,在两型农业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06.
利用中国1985-2019年粮食产业合作专利数据,结合产学研合作发展实际,将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划分为五个演化阶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剖析合作网络整体结构和主体特征的动态演化。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的规模、范围明显扩大;无标度特征、小世界性及核心-边缘结构越来越显著;在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中,企业、科研单位及其他创新主体分别担任引领者与主导者、参与者与桥接者以及支持者与服务者。由此提出:中国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应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促使合作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企业应从纵向延伸、横向扩张和侧向拓展三个维度拓宽创新尺度;高校应积极与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人才交流、学科交叉和技术跨界等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进粮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政府应继续完善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407.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农业和农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提供了广阔空间.文章基于2005-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开放经济视角下研究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等因素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与地区间的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粮食主产区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能够显著促进其城镇化发展,而粮食主销区的农产品进口贸易对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综合来看,产销平衡区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其城镇化的发展也更多地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不是抑制作用.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升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当下中国应努力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把握好农产品进口的规模和节奏.同时,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相协调,通过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