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8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64篇
管理学   438篇
民族学   33篇
人口学   50篇
丛书文集   441篇
理论方法论   167篇
综合类   2939篇
社会学   225篇
统计学   9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336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抗战时期,美国作家温台尔·威尔基在所撰写的《天下一家》一书中,通过自己在中国的现场体验和对中国政治、经济及民众抗战的切身感受,在美国人民面前呈现出新的中国形象。这种新形象的建立,为美国对华援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2.
We conducted a qualitative study of 1,849 women over age 50 to capture the thoughts, feelings, and attitudes that women at middle age have about their bodies and the experience of aging. Via an open-ended question online survey, four primary themes emerged: (a)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aging; (b) the injustices, inequities, and challenges of aging; (c) the importance of self-care; and (d) a plea for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to maintain a contributory role in society. Results highlight the complexities of women’s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aging and point toward important topic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in this growing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83.
为了彰显嘉兴城市的特色魅力,必须提炼嘉兴主题文化。基于嘉兴城市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嘉兴城市的独特元素,根据城市主题文化提炼的5个原则,嘉兴城市主题文化可以提炼为"棹歌会府,粽子都会",并可从三个方面来构建:一是"以‘棹歌升处,粽香天下’进行城市宣传,推介嘉兴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形象";二是"以‘棹歌’、‘粽子’进行文化创意,打造嘉兴文化创意产业的新起点";三是"以‘棹歌’、‘粽子’进行视觉形象塑造,构筑嘉兴城市生活的新环境"。  相似文献   
84.
图像艺术与话语文本的结合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随着当代视觉艺术的发展,文学创作的视觉化趋势更加明显,并体现在图像艺术与文学话语的结构组合与意蕴融合中。文心画意是散文家自觉的审美追求,影响着散文的叙事、写景与抒情。西部散文中就有许多图文并茂的作品集,成为散文创作与图像艺术审美互生的艺术表征。  相似文献   
85.
城镇更新是城镇发展中"修复振兴、激发活力"的动力机制。而在拓展城镇规模,建设形成新城镇形象的过程中,保护老城风貌并采取各种优化、更新要素的方法传承形象特色,是不同历史阶段化解形象危机和传承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当前城乡一体、资源统筹的新型城镇化语境下,探索优化老城形象的策略,对未来城、镇、村的层级、梯度发展、增强城镇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滁州老城物质风貌的显性与隐性形象要素入手,对形象要素"分裂、重构、整合"出的"生态、建筑、文化"等形态风貌关系进行分类分析,提出优化策略,为保护老城形象、传承文脉、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6.
Although alternative forms of statistical and verbal information are routinely used to convey species’ extinction risk to policymakers and the public,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effects on audien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risk perceptions. To address this gap in literature, we report on an experiment that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how perceptions of extinction risk differ as a function of five different assessment benchmarks (Criteria A–E) used by scientists to classify species within IUCN Red List risk levels (e.g., Critically Endangered, Vulnerable), as well as the role of ke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se effects (e.g., rational and experiential thinking styles, environmental concern). Despite their normative equivalence within the IUCN classification system, results revealed divergent effects of specific assessment criteria: on average, describing extinction risk in terms of proportional population decline over time (Criterion A) and number of remaining individuals (Criterion D) evoked the highest level of perceived risk, whereas the single‐event probability of a species becoming extinct (Criterion E) engendered the least perceived risk. Furthermore, participants scoring high in rationality (analytic thinking) were less prone to exhibit these biases compared to those low in rationality.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despite their equivalence in the eyes of scientific experts, IUCN criteria are indeed capable of engendering different levels of risk perception among lay audiences, effects that carry direct and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ose tasked with communicating about conservation status to diverse publics.  相似文献   
87.
文章应用爱德华·萨伊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作为武器,选取美剧中的中国元素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解析了美剧中作为他者消费性的、建立在西方种族优越构筑机制之下的中国元素的显著特点;然后分析了这一现象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8.
张法 《河北学刊》2012,32(1):16-19
Image(形象/图像/意象)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对话和美学对话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看,其在西方主要与三个方面相关:由主客互动而来的影像,主体心理运行的意象,由主体外化而成的艺术形象.这三个方面为image在中国的三种不同译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9.
李焕有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9):66-68,108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团体的生活方式,应该有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在中国,道德根文化影响着民族的生活方式。路一凡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道德根文化的熏染,具有君子之德。他性格的形成具有两方面的原因:周围智者的教化,秀美山水的滋养。由此造就了他肉身欲求与精神欲求和谐一体的美,锤炼了他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0.
付元琼 《学术探索》2012,(2):128-131
由于地区和时代风俗的不同,人们对乌鸦的喜恶或有差异。但乌鸟意象作为中国文学中较为复杂的意象之一,却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此意象不仅涵义丰富,而且在辞赋中又和其在诗词中有显著的区别。唐前,辞赋中的乌鸟是作者借以表达"出"、"处"生存观念的寄托,乌意象亦随辞赋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出""处"儒道两家,其中《神乌傅》正反映了作者在"出"、"处"间的徘徊和抉择。有唐一代,乌意象的灵异祥瑞成为辞赋书写的重要内容。宋以降,辞赋中的乌鸟渐渐摆脱了其作为祥瑞之兆的使命,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儒家道德品性。此时的乌意象集忠、孝、仁等儒家大加称扬的道德于一身,堪称"奉行"儒家伦理道德的典范。而明代《孝乌赋》,凸显乌鸟意象的"孝"德,是彰扬乌意象孝行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