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9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71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This article aims to develop a taxonomy and a further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asymmetry for operationalization into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quiry. On the one hand the article accounts the single main categories to offer a taxonomy of the concept, exposing the semantic context of symmetry and asymmetry, and depicting the idea of the political sphere from a classical Aristotelian tradition as well making use of public political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law. Later on, drawing on contributions of critical constructivism and particularly Habermas communicative action theory, the article depicts how political asymmetry can be found in contemporary social structures at the level of subsystems of administration such as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at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interaction. The ques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address is how political asymmetry can be represented f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how it can be further operationalized for organizational and social research inquiry.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asymmetry is taken into account since it is often isolated on debates regarding the way in which institutions transforms historically, and how such settings affect normative constructions enacted and developed within contemporary governance structures. On the other hand it aims to reflect about its role over governance practices that avoid to ensure free and enough interaction within political actor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ggage and normative representations.  相似文献   
82.
消费者购买决策,特别是IT产品的购买决策中,从众现象非常普遍。然而,人们对隐藏在从众背后的作用机制却并不十分清楚。软件作为一种典型的IT产品,一般用户由于不具备丰富的产品知识,无法对它的价值独立作出正确的评估,因此,软件选择中的从众问题极其典型。对“压缩解压”和“闹铃时钟”两类软件的实证研究发现,在软件下载选择中,明显存在口碑效应、跟随效应、网络效应三种从众机制。口碑效应对从众的作用在两类软件中都是最大的,表明用户普遍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而跟随效应和网络效应的作用大小与产品功能特性有关:存在共享兼容问题的“压缩解压”软件网络效应更显著,表明用户倾向于选择已有用户人数较多的高共享价值软件;而个人独立使用的“闹铃时钟”软件则跟随效应更显著,表明用户更倾向于选择时尚的流行软件。  相似文献   
83.
信息人与不确定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信息化的推动作用,人类的需求层次和消费层次不断提升,人类并逐步向“信息人”的方向嬗变,在提出“货币信息人、权力信息人、知识信息人、情感信息人、艺术信息人和虚拟信息人”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人的基本特征和信息人及信息化社会不确定性的内在机制,说明信息人所面临着的外在和内在不确定性及现代社会的种种困惑。  相似文献   
84.
关联企业转移定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从考虑税收因素和不考虑税收因素两方面出发,对国内外关于关联企业内部交易 转移定价的研究现状作了比较详细的综述,论述了每一种转移定价策略的缺陷和不足,并结合 现实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最后就转移定价的最新研究动态及今后的 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5.
分别从时间序列分析,简单分形分析及多重分形分析的角度,运用自相关、功率谱、盒维数以及多重分形谱方法对上证指数时间序列的标度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自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上证指数时间序列在跨时间尺度的指教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表现为分形时问序列,说明市场未达到弱式有效;其次,盒维数的分析结果揭示了上证指数的聚类特征及标度变化,并且盒维数随临界值增加而递减的规律体现了多标度特征的存在;最后,多重分形谱的方法进一步确认了上海股票市场的多标度特性,并指出该特性是股票市场信息倍增级联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86.
随着金融创新向更广和更深层面发展,金融体系中的传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越来越大,对此类风险进行准确度量是有效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采用模拟方法对金融传染风险模型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借鉴复杂网络的Watts级联动力学理论,构建了基于随机网络的金融传染模型,其较大的网络连通度水平不仅为传染提供更多的传播渠道,而且抵消了风险共享的能力。其次,引入Gleeson和Cahalane(2007)的分析框架,探讨了计算预期违约银行节点规模的解析模型,并对Watts模型中各种参数对系统风险的影响效应进行测度。最终,形成一个包括网络模拟方法、模型解析结论,以及网络统计分析方法等较全面的计算算法工具集合。  相似文献   
87.
信息化城市的美学内涵与空间观念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电气技术、信息技术和生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城市是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信息化城市的界定,阐述了信息化城市的美学内涵以及在信息媒体影响下的城市审美方式的变迁和信息化城市空间观的拓展。结果表明,信息化城市的美学与其审美方式有密切关系,审美活动的交互性、审美对象的瞬时性和审美体验的沉浸性,推动信息化城市空间向着自由化、兼容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8.
信息费用与国有企业激励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信息费用入手 ,探讨国有企业中 ,国家与企业、企业与经理、企业与职工之间激励不相容问题 ,认为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相对业绩衡量标准是一种信息费用较低的激励手段 ,以此为基础所构建的激励结构可从根本上消除激励不相容。因此 ,完善市场 ,建立竞争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条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9.
在低速平面叶栅风洞中对光滑叶片及3种非光滑叶片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非光滑叶片对叶栅出口流动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非光滑叶片改变了叶栅出口旋涡结构及流动分布,使叶栅出口的流场趋于均匀,叶片可以随更大的负荷。  相似文献   
90.
研究了一类输入饱和线性系统的输入到状态镇定(IS)。输入饱和线性系统IS镇定的结论表明,如果一个输入饱和的线性系统可控,且其非受控系统临界稳定,则可被一个简单的线性反馈律输入到状态镇定,给出了一个联级系统的镇定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