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64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330篇
社会学   2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与戏剧、诗歌、小说等艺术样式的创作者所遭遇的情景不完全相同——在电影和电影知识分子"被大众所化"的语境中,蕴含着很深的原罪意识。电影在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谱系中,其地位就显得十分尴尬——它不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亲子",最多只能算作一个外来的"养子",而且是"来路不正"!只是因为,电影不仅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产物,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商品经济"唯利是图"的产物,其原罪之深重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82.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化人对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文化人对抗战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唤醒民族觉醒,宣传、动员民众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实现文艺大众化的质的飞跃,创造繁荣的抗战文化;推动大后方的民主进程。当下文化人的重要作用更是越来越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83.
本文从当前我国养老中的精神慰藉出发,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北京某大学离退休教师的调查,分析了老年人精神慰藉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从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等方面入手,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实现精神慰藉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4.
西方启蒙知识分子伴随着市民社会的兴起逐渐取代中世纪教士成为思想领袖。由于启蒙知识分子形成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所以启蒙知识分子被看作是现代西方知识分子的诞生。知识与权力的同构关系赋予启蒙知识分子以革命领导者、民众教育者、国家政权实施者的角色。然而,启蒙的权力也是有其限度的,主要表现为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的二元结构和启蒙知识分子的有限的启蒙。  相似文献   
85.
为推进新阶段高校统战工作的研究与创新,阐述新世纪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的新特点,如政治参与热情高,勇攀科学高峰,代表性强、影响力广、贡献较大,关注现实社会、反映民生诉求等,并提出做好高校统战工作的思考,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统战工作,加强党对高校统战工作的领导,创新高校民主党派干部培养和选拔机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职能。  相似文献   
86.
肖仁福的小说坚持从边际人的视角出发,对处于新旧交替价值体系中的官场知识分子进行了集束性观照,将他们在社会剧变过程中的彷徨、失落和尴尬描绘得丰富而深刻。肖仁福小说中的"边际人"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从知识分子文化人格向官场文化人格转变但又尚未完成过渡的形象,一是表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87.
转型时期党外知识分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党外知识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促进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和正义的守护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88.
费正清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也是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智囊之一。20世纪40年代,他两度来华通过对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命运、对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和对共产党人的观察、思考,认为国民党政府气数已尽,美国必须调整其对华政策。正是由于费正清等人的远见卓识和极力建议,美国决策层及时地调整了对华政策,从而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相似文献   
89.
略论北宋后期士风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党争影响,北宋后期的士人一改北宋中期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士风,表现出一种偷安自适、任性逍遥的精神风貌,入世意志大为淡化。北宋后期士风的变化,说明同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历程一样,北宋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意识基本上也是儒道互补的矛盾构造。  相似文献   
90.
“原罪”意识是深藏“五四”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恶性基因。上世纪初期,“原罪”之端倪已在“人力车夫”文学中得到具象显现。它与劳工神圣观念紧密结合,吞噬着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独立人格、精英立场,最终促成了“文革”中知识分子的集体缺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