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322篇
社会学   22篇
统计学   4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6 毫秒
81.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ociolinguistic perception of morphosyntactic variation, using sociolinguistic priming experiments. Two experiments tested participants' perception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ocial status and variation in two English subject‐verb agreement constructions: there's+NP and NP+don't. Experiment 1 tested sentence perception and found that exposure to non‐standard agreement boosted the perception of non‐standard agreement, but only for there's+NP. Social status cues had no effect on sentence perception. Experiment 2 tested speaker perception and found that participants were more likely to believe that non‐standard agreement was produced by low‐status than high‐status speakers. Results suggest that, especially for heavily stigmatized variables, non‐standard sentences strongly constrain the social judgments made by speakers, yet social cues do not necessarily constrain linguistic percep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ercep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guistic and social knowledge may be one of only limited bidirectionality. Implications for sociolinguistic perception and exemplar‐theoretic accounts of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2.
反垄断法的经济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横向协议为例,通过展示反垄断法规与经济学的联系,论证应该对反垄断法的理性原则作出改进,使之确切规定,原告人负有特定的举证责任,即证明其指控所依据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不仅逻辑自洽且经验相关,从而使反垄断实践的谨慎程度,与目前经济学识别反竞争行为的能力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83.
国际税收强制仲裁解决机制指的是仅当启动条件成就时即适用仲裁程序解决国际税收争议。同传统的MAP相比,强制仲裁解决机制具有效率高、公正性强、裁决结果便于执行等优势。但是,考虑到强制仲裁解决机制受限于MAP、透明度有限、纳税主体参与度不高等不足,以及许多国家对税收主权的担忧,该项制度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并未被大规模适用。然而,从国际税收强制仲裁解决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其在国际税收争议的解决中将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鉴于此,为掌握国际税收争议中的主动权,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我国确有必要引入国际税收强制仲裁解决机制。其可行性前提是:明确MAP为强制仲裁的前置程序并规范MAP的相关内容;确定强制仲裁程序的适用范围;阐明作出仲裁裁决的方式;明晰仲裁裁决的效力与执行;赋予纳税主体更多参与仲裁程序的权利。  相似文献   
84.
由于我国法律对于仲裁第三人制度没有作规定,但仲裁第三人又是仲裁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困境,因此,有学者提出要在我国建立类似于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仲裁第三人制度。笔者认为,建立仲裁第三人制度虽然有着理论上的合理性,但是不可否认,仲裁第三人制度也动摇了仲裁意思自治的基石;虽然应当建立仲裁第三人制度,但是应当严格限定仲裁第三人的范围,明确仲裁第三人应当具备的主体、实体性要件,严格仲裁第三人加入仲裁程序的条件,以期在仲裁意思自治与现实需要中求得平衡。  相似文献   
85.
基于BDH困难问题,借鉴环签密方案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群组匿名认证密钥协商方案。该方案首先在实现群组成员认证的前提下,协商出安全的会话密钥;对群组内外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匿名,即群组之外的用户完全不能获悉参与协商的成员组成,群组内的成员了解参与协商的成员组成,但不能识别成员的身份信息;支持节点的动态群组密钥更新,实现了群组密钥的前向保密与后向保密;仅通过一轮交互确定会话密钥,降低了计算复杂性、减小了存储开销。  相似文献   
86.
劳动纠纷的特殊性决定调解在劳动争议解决中的重要性。但我国立法界对劳动争议调解重视不够,对其规定过于简单,造成实践中不能充分发挥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作用。现针对劳动争议调解的实践,剖析当前关于劳动争议调解立法的不足,提出立法上的完善建议,以促进劳动争议调解实践的发展和劳动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87.
奇虎360公司和腾讯公司的网络纠纷再一次提出了电子商务格式合同的规范问题,电子商务合同中的网上点击合同和网上软件拆封合同在给网络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其自身条款的格式化、电子化特点也引发了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一系列矛盾,对用户的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构成了极大威胁。对电子商务格式合同的规范应当从事前的规制和事后的救济两方面入手,在商家义务、用户权利和第三方监督机制等方面加以完善,同时配以违约后的争议在线解决和在线投诉网站,规范取证方法和举证责任的方式,双管齐下从而全面保护用户的各项权益。  相似文献   
88.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签订的重要协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高校在就业工作中的功能发生转变,高校在就业协议书中的法律地位也应从就业协议书的当事人转变为监督鉴证机构。从就业协议书的概念、基本内容及功能入手,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就业协议书的相关对策,以此实现顺利解决纠纷和保障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9.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 IPS协议)作为第一个在多边贸易框架内达成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中保护范围广、保护标准高、保护力度大的一个国际公约。如何运用TR IPS的有关规定来促进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维护经济安全与经济利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因此,在正视我国现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全面理解TR IPS协议精神,加快与该协议有关措施的本土化进程,建立新型有效的司法保护机制,以期达到保护我国经济安全与经济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90.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国际民事纠纷日益增多,国际民事管辖权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各主权国家应该在根据国际民事管辖权的主要原则的基础上,从维护本国和本国公民的利益出发,就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两个方面客观地分析国际民事管辖权冲突产生的原因,缔结和参加统一的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的国际条约,调整国内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的相关立法,以确定对自己有利的国际民事管辖权,促进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