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0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220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25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123篇
综合类   522篇
社会学   383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71.
Influenced by the consumerist sentiment in New Public Management,the last decades have witnessed a revival of the call for accountabilityto service users in the public service sector. As an act ofaccountability, social care and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areincreasingly obliged to involve their service users in the serviceplanning and monitoring process. Despite the popularity of thisaccountability and user involvement rhetoric, critics have,however, been skeptical of the prevailing user involvement initiativesas an effective measure of accountability to service users (Barnes and Wistow, 1994a,1994b; Bowl, 1996; Peck et al., 2002; Rea, 2004). Based on astudy of user involvement in the welfare sector of Hong Kong,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discourse of accountability to theservice users can be a source of unrest for welfare professionals,in the manifestation of accountability as a power relationship.Their ensuing response is to accommodate the ensuing challengearising from the demand for accountability to service usersby manoeuvring the accountability discourse. It is the contentionof this paper that the institutional inclusion of welfare serviceusers into a discursive space is a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condi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 mandate of accountabilityto welfare service users.  相似文献   
72.
工作倦怠的结构与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各种职业的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工作倦怠现象,工作倦怠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工作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对个体的工作倦怠程度进行测量,继而进行干预。本文介绍了国外主要的工作倦怠结构理论,以及MBI、BM、OLBI和S—MBM量表,总结了每种量表的优缺点,指出了各种倦怠量表均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量表的开发和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73.
从工作激励潜能、工作特性及其与个体变量的交互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工作倦怠,结果表明:激励潜能对工作怠慢有着预测作用,从工作本身中所获得的激励潜能越大,则工作怠慢程度越低,并且与性别、工作年限、婚姻存在着交互作用;此外,性别变量与工作完整性有着交互作用。为此,应该设计丰富化、扩大化及多元化的工作特性以提升工作的激励性,同时建立适当的倦怠管理机制,并考虑个体间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74.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导致的系列社会问题的阐述,暗示人们大学生就业难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并由此剖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高校在解决大学生就业中,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机制的方式方法,为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5.
Using a dataset (n = 4,012) from a 2001 survey in Xinjiang, I examine the effect of minority status and social status on neighbouring behaviour in urban China. Data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Uyghur Muslims are more neighbouring than Han Chinese. However,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the Uyghur approach to neighbourhood interaction can be attributed to Uyghur culture as many inter-group differences fade away once ethnic parity in social status is attained. I use my study to consider some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used in research on ethnic behaviour in China.  相似文献   
76.
工作满意度对于科技人员的科研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并进而影响到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根据早期和当代经典薪酬理论提出了收入、保障、成就、公平满意度四大因子14项指标的工作满意度考察体系及相应的理论假设。研究表明各项理论假设都得到了验证,并且发现公平、成就、收入依次是影响科技人员工作满意度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科技人员最为关注的公平内涵是制度的公平,他们喜欢能够获得成就感的工作,并且最倾向于实现个人价值的成就感等。根据以上实证结论,提出了提高科技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7.
我国导游职业倦怠现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其产生的原因中不合理的薪酬制度和零、负团费旅游接待模式下导游背负的巨大经济压力以及职业前景的缺乏是最主要的根源,政府主管部门、旅行社、导游自身和社会应积极采取对策化解导游职业倦怠,确保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78.
从工作倦怠的视角探索中国情境下新生代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问题对于完善新生代员工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以工作倦怠作为工作生活质量前因变量和情绪劳动策略的结果变量,探讨新生代员工情绪劳动策略、工作倦怠和工作生活质量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并用优势分析检验了工作倦怠3个维度对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对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新生代员工表层扮演对工作生活质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深层扮演对工作生活质量具有正向影响;(2)工作倦怠各维度在情绪劳动策略与工作生活质量关系间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3)职业效能感对新生代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贡献最大,为50.26%,其次是玩世不恭达到30.1%,最后是情绪衰竭为19.6%。  相似文献   
79.
科技人才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河北省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然而人才引进之后的待遇、环境、满意度状况却较少被关注。在追踪调研了河北省11个城市、4种类型组织中的147名科技引进人才基础上,对这些人才被引进之后的待遇、工作环境、政策落实和工作满意度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探究了影响引进人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80.
学报编辑的职业倦怠是影响学报质量的关键因素。围绕着如何防范学报编辑职业倦怠这个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倦怠主要来自编辑的工作特性、工作环境、知识结构三个方面,基于工作特性的不可转变性,克服编辑职业倦怠的重点应放在改善其工作环境和完善其知识结构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