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7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62篇
劳动科学   30篇
民族学   17篇
人口学   278篇
丛书文集   351篇
理论方法论   192篇
综合类   2159篇
社会学   290篇
统计学   5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8 毫秒
991.
韩景愈 《西北人口》2007,28(6):38-43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像甘肃省武山县这样人多地少,农业绝对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农业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转移问题,更是值得探讨和关注。这一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兴衰,乃至我国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甘肃省武山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其现存劳动力转移方式的几点建议,即通过农业深层次开发,当地优势资源的规划利用等方式,增强农业、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从而实现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型化就地转移。对这一新的转移模式的探析,对我国其它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也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2.
张红 《西北人口》2007,28(1):58-62
本文主要从辽宁省基本社会特质入手,从制度的角度展开“新失业群体”存在的根源分析。主要是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特有的三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来分析“新失业群体”何以在辽宁省特别突出。即由于劳动力市场三元分割,使得“新失业群体”在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职业流动发生障碍,导致了“新失业群体”的失业。  相似文献   
993.
农村劳动力转移“状态”的实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动态”表述,所涉及的范围应该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安徽省阜阳市转移的实例出发,对农村劳动力“剩余”、输出、就业、“回流”四种状态作一简短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其一,农村贫困的根源在于不充分就业,而不充分就业在目前农村土地和其他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又以不充分转移为关键。其二,农村转移人员跨地区“流动”区域过于集中,劳务输入地边际产出明显,而输出地农业规模化生产却受到限制。其三,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环境与就业人员心态上存在严重“异化”现象,需从全民的道德素质和制度层面上予以改进。其四,近年内农村转移人员“回流”又以重返农业为主,在现有农村金融信贷体制下,农民创业更难。  相似文献   
994.
This paper examines gendered housework 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comparative social change, asking specifically whether cross‐national differences in domestic labor patterns converge over time. Our analysis of data from 13 countries (N = 11,065) from the 1994 and 2002 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 (ISSP) confirmed that social context matters in shaping couples' division of labor at home, but also showed that context affects patterns of change.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ompared to the most egalitarian countries, the shift in housework patterns was greatest among the most traditional countries. This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thesis of cultural convergence, but the evidence did not suggest that such convergence will lead to complete equality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相似文献   
995.
三方协商机制是多元社会中协调劳资双方利益冲突的一项基本制度,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也是国际劳工组织长期推行的国际劳工标准之一。三方协商机制在今日的中国具有其他制度无法取代的作用。我国虽然已经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建立起了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迈出了走向社会对话的第一步,但其作用受到了普遍质疑,仍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996.
经济与伦理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劳动伦理从源头上影响人类经济行为的动机和方式。中国劳动力迁移行为具有与他国不同的典型特征,仅从经济因素的视角来解释是不足的,需要诉求于劳动伦理因素。中国乡土社会中经商逐利、勤勉耐劳、艰苦奋斗、安分守己、服膺现世等内化于心的劳动伦理,为劳动力迁移提供了强大的内在伦理支撑。当前,中国乡村伦理正在经历冲击和瓦解,一方面,要强化乡村伦理重建,重塑乡村道德秩序;另一方面,要进行社会政策的适应性调整,通过提高工资水平、逐步放开农民工进城落户政策等途径,实现社会政策与伦理道德、经济行为的相容。  相似文献   
997.
国内高校文学理论教科书在艺术起源问题上坚持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其论证上却存在问题:有意无意地或暗示性地把并未研究过人类艺术起源课题的马克思恩格斯拉进这个课题的研究者队伍中来;因为普列汉诺夫是马克思主义者,便将并非属于他的独家之言的艺术起源于劳动定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观点;强扭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话语作为论据;"为我所需"地选用理论资料与原始艺术资料;有意无意地表露出"终极真理"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998.
劳工教育是对劳工实施一定性质与程度的教育,在满足生产方式对劳工素质要求的同时,改善劳工受雇佣状况并实现劳工解放的教育主张与实践活动.民国时期,劳工教育被当做劳工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解决劳工问题的基本方式,不仅受到学者的重视,而且受到企业主与政府的重视,由此形成劳工教育思潮与劳工教育运动,劳工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民国时期劳...  相似文献   
999.
劳务输出是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积极开发劳动力资源、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重大战略决策。甘南自治州卓尼县的剩余劳动力较多,收入增长困难,当地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强县富民的重要措施,但在劳务输出迅速发展中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策来提高劳务输出工作。  相似文献   
1000.
职业安定是劳动者的基本利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作为保障职业安定的基本制度不可动摇。稳定不等于僵化,灵活用工不等于短期用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与灵活用工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应妥当平衡劳动者职业安定与企业灵活用工的利益冲突。《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条件基本合理,但解除条件则略显严格。未来应适当放宽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的限制,并更多的采用经济性手段限制解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