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17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137篇
管理学   3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9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1篇
丛书文集   1166篇
理论方法论   320篇
综合类   6936篇
社会学   147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430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553篇
  2011年   676篇
  2010年   570篇
  2009年   645篇
  2008年   597篇
  2007年   743篇
  2006年   711篇
  2005年   648篇
  2004年   573篇
  2003年   487篇
  2002年   380篇
  2001年   316篇
  2000年   184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分析域名的法律特征、法律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域名法律保护的三种途径;承认域名权作为民事利益受法律保护的基础保护;肯定域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注册为商标的强化保护;对驰名域名提供的特殊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32.
当代西方一些著名的建筑大师时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斜向构图要素插入到方正的网络之中,并借正和斜的强烈对比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手法不仅有悖于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而且就是在西方传统的建筑构图法则中也不多见。本文就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期阐明这种方法的运用是如何赋予作品以生机和活力的。应放手吸取西方当代建筑师行之有效的观念与方法,以使建筑创作更富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33.
从中国信息化实践看信息技术观的社会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信息化的技术实践中,不仅能够呈现出技术观的现代性特征,而且还能够反映出后现代特征。通过对中国信息技术观的技术理性和人文理性因素等分析,可以发现信息技术观的形成乃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围绕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技术观的社会形成问题的讨论,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4.
庞德作为中国近代被政府聘请的最后一位外国法律专家,被南京国民政府视为合适人选有其内在原因.庞德的社会学法学的理论、社会利益学说与国民政府的国家、社会本位论有相似之处.庞德在华担任司法部和教育部顾问期间对中国的法制建设及法学教育提出了诸多有见地的建议,但最终收效甚微.笔者认为,除了政局动荡、法制建设缺乏稳定的环境这一因素外,法律文化的不同、宪政运动的失败、司法独立精神的缺乏及社会结构的落后是使其改革建议无法有效实施的更深层次原因.在法制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庞德的改革建议仍有其进步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5.
当前腐败问题的滋生蔓延,与法律规范真空太多、腐败分子有空子可钻有很大的关系。反腐败面临的重重困难,迫切需要有专门的反腐败法律和法律体系的支持。通过借鉴国外和中国古代的立法经验,从如何建立反腐败的法律体系、如何完善反腐败的法律条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36.
基于就业态势分析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思路调整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本科专业的就业发展态势反映了社会需求的变化趋势。高校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也只能与社会需求进行模糊的、大范围的对接。交通运输专业要实现这种对接,应当以综合交通运输理念为指导,强化在运输组织管理领域的传统优势,拓展运输经济、技术管理等专业内涵,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开放式的专业培养计划和网络化的课程体系,在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强调职业化训练。  相似文献   
37.
滑稽模仿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滑稽模仿能否被认定为合理使用存在理论上的争议.建议将一定的滑稽模仿纳入合理使用的范畴,在具体认定时,综合考虑四个要素:使用的目的和性质、原作的性质,使用的数量、对原作价值和市场的影响.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关于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规定.  相似文献   
38.
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思维方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思维方式的引领。思维方式没有对错之分,却有优劣之别。“向古看”的思维方式不可取。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具备的最基础性的思维方式,乃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于引领和谐社会的构建来说,最优的思维方式是带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由它自身的起点高、视野宽、思路活的特点,以及构成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整体论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三个组成部分的优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9.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最为宏伟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已得到初步实现。在此基础上,奋发有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又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一发展过程,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是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质资源的创造性运用,体现了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40.
善意取得制度意在对特定类型的非正常的利益变动,做出价值判断,进行利益衡平。那么,善意取得制度对何种类型非正常的利益变动进行衡平?又是如何进行衡平的呢?这就引出了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及其效力问题。笔者正是从这两方面着手对善意取得制度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提供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