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6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120篇
管理学   362篇
民族学   59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32篇
丛书文集   1067篇
理论方法论   336篇
综合类   5657篇
社会学   861篇
统计学   3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397篇
  2013年   446篇
  2012年   509篇
  2011年   553篇
  2010年   498篇
  2009年   458篇
  2008年   463篇
  2007年   622篇
  2006年   627篇
  2005年   532篇
  2004年   486篇
  2003年   482篇
  2002年   388篇
  2001年   318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01.
道德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道德含义的剖析 ,指出道德属于关系范畴 ,并从道德起源的角度阐明道德产生的一般条件 ,进而指出我国当前道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得出道德教育应选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2.
新时期颓废主义文学思潮诞生之初,有着对传统僵化思想及模式化创作手段反叛与挑战的前卫意味。它走过文革后期的政治高压时代以及朦胧诗、文化寻根、先锋派文学等历史阶段,最终在部分新生代作家手中断送了它最后一点存在的合理性。于是,新理性主义也就必然在文坛应运而生。新理性主义的产生是时代进步的呼唤、人的精神净化的要求,也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体现了先进文化代表的理性力量,有着弘扬人文精神,摆脱物欲横流的现实危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可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3.
《光纤通信》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针对以前光纤通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当前光纤通信实验教学内容及其课程安排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并对今后光纤通信实验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4.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本文从文学翻译中译者与原著、翻译过程、译著、译著读者以及审美活动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探究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5.
文学经典是对宗教一政治语境中的"经典"的一种移用,但文学经典因移用而来的神圣化之原初语义遭遇了当代祛魅,由此嬗生的"经典消亡"论,其实质在于对文学价值的怀疑或搁置.祛魅的文学经典不再神圣,但却将作为价值基准而持续在场,因此经典并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06.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对网络文学的文体学创新进行研究,认为网络文学的文体创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体裁创新、语体创新和风格创新。三者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学较之传统文学不同的文体特征。它们赋予网络文学以生机,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7.
文学作品是作家本性、人格精神的复现。江西遗民词作为江西遗民词人群个性、心灵之诗意表现 ,其中所表露出的欲挽狂澜于既倒、重整乾坤的雄心与壮志、对自身归属感的积极寻求和对自己所处时空的理性反思、及对社会人生的执著与关注等内容 ,正是这个词人群体在江西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中生成的豪逸之气、忠义之心、耿直之性等群体特征的文学表达 ,具有鲜明的地域共性与特色。  相似文献   
108.
语言学侧重形式研究,其本质特征是描写;文学批评侧重内容研究,其最大魅力是阐释。文学文体学是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交叉学科,它既重视语言学的描写,又重视文学批评的阐释。文章试图说明文学文体学的这种跨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109.
试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语用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根据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提出了语用翻译实际上是双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是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交际主体的动态的三元翻译,并探讨了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进而尝试将关联理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语用类问题。  相似文献   
110.
Non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typically proposed to convey representational messages, implying that particular signals are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signaler emotions, intentions, or external referents. However, common signals produced by both nonhuman primates and humans may not exhibit such specificity, with human laughter for example showing significant diversity in both acoustic form and production context. We therefore outline an alternative to the representational approach, arguing that laughter and other nonlinguistic vocalizations are used to influence the affective states of listeners, thereby also affecting their behavior. In the case of laughter, we propose a primary function of accentuating or inducing positive affect in the perceiver in order to promote a more favorable stance toward the laugher. Two simple strategies are identified, namely producing laughter with acoustic features that have an immediate impact on listener arousal, and pairing these sounds with positive affect in the listener to create learned affective responses. Both depend on factors like the listener's current emotional state and past interactions with the vocalizer, with laughers predicted to adjust their sounds accordingly. This approach is used to explain findings from two experimental studies that examined the use of laughter in same-sex and different-sex dyads composed of either friends or strangers, and may be applicable to other forms of non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