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0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59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8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829篇
理论方法论   196篇
综合类   3783篇
社会学   42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301篇
  2011年   364篇
  2010年   338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311篇
  2007年   417篇
  2006年   418篇
  2005年   370篇
  2004年   346篇
  2003年   330篇
  2002年   287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文学作品是作家本性、人格精神的复现。江西遗民词作为江西遗民词人群个性、心灵之诗意表现 ,其中所表露出的欲挽狂澜于既倒、重整乾坤的雄心与壮志、对自身归属感的积极寻求和对自己所处时空的理性反思、及对社会人生的执著与关注等内容 ,正是这个词人群体在江西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中生成的豪逸之气、忠义之心、耿直之性等群体特征的文学表达 ,具有鲜明的地域共性与特色。  相似文献   
72.
语言学侧重形式研究,其本质特征是描写;文学批评侧重内容研究,其最大魅力是阐释。文学文体学是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交叉学科,它既重视语言学的描写,又重视文学批评的阐释。文章试图说明文学文体学的这种跨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73.
本文认为鲲化为鹏、海外有山、海外有国以至天外有天的故事,之所以受到部分战国文化巨人的倾情关注,既和当时各国君主崇尚巨美的文化风潮有关,也和一批文学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对海天之外的未知领域进行浪漫猜想有关,更和大批文化人士乐于接受随着中西交通而涌进的远方信息有关,甚至还可能和濒海民族尤其是流放远海的越国罪人的航海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74.
马德生 《晋阳学刊》2008,(6):97-100
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当人们以时尚的方式来对待文学的阅读或欣赏时,文学消费的时尚化就会日渐其隆,而且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文学消费主体日趋“小资”化、低龄化;消费对象日趋偶像化、明星化;消费方式日趋视听化、影像化;消费目的日趋娱乐化、消闲化。对当下文学消费的时尚化现象,我们不应给予简单的否定或肯定,而是应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进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75.
故乡是大江健三郎在几十年文学生涯中不断书写的对象.故乡是想象力的源泉,是自卑情结的宿命之地,是大江打开文学新局面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6.
文化批评的意义与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批评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价值显而易见。但是,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文化批评不过是为文学批评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而任何窗口都是有局限的,文化批评也必然会遮蔽一些东西。当下流行的文化批评因审美尺度的缺席而走向非文学化,并导致批评与创作的亲缘关系的解体。因此,文化批评的自我检讨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7.
《夏天》是哥特小说 ,其主题是惧怕异性。女主人公对养父罗约尔是恐惧其性威胁 ,对情人卢歇尔斯是害怕失去他或是被他遗弃。小说的价值之一就是伊迪斯·沃顿开创了哥特小说的新领域─—对异性的恐惧  相似文献   
78.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优秀作家。他以农民作为文学创作的对象,对这一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予以深情的关注,开创了乡土气息浓郁的“山药蛋派”;他求真求实求是,使摹写与创造有机结合,就革命文艺怎样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作出可贵的探索;他先做人而后作文,以公正无私、仗义执言的人格魅力,被农民朋友深深怀念。  相似文献   
79.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前后的翻译文学经历了从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走向中心的一个特殊过程。五四前(1898年~1919年),文学翻译的目的往往是借鉴外国的思想和文明,“思想启蒙”和“消遣娱乐”成为当时文学翻译的选择规范,形成了保守的翻译文学形式库和静态经典性;五四后(1919年~1927年),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文学改革”和“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成为翻译选择的主流,译作竭力充分表现原文,形成了改革的翻译文学形式库和动态经典性。  相似文献   
80.
日本的文学思潮观形成于对欧洲文学思潮的译介,厨川白村最早进行欧洲文学思潮史的系统研究并明确阐述了自己的文学思潮观,成了后来日、中研究者仿效的主要范例。受厨川白村影响,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写了《摩罗诗力说》一文,是中国人研究欧洲文学思潮的开端。五四运动前后,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以及文学研究会均受到日本影响。中国的艺术思潮研究走了一条与日本近似而且联系紧密的道路,西方艺术思潮对中国的影响依赖于“日本桥”的中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