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9篇
社会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李奇术 《肇庆学院学报》2011,32(6):46-49,84
在当代日语的实际应用中,能表达动作刚刚结束,状态、结果刚刚形成的句式很多。动词连用形下的结尾词「…たて」和动词过去式后的副助词「…(た)ばかり」(相当于汉语的"刚…(好的)"、"新…"等意思)就是其中的一组。其用法、意义极为相似。可是,在语境、说话人的认识、理解和价值观等方面确有一定的差异。在尊重、借鉴各名家高论的基础上,以著名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先生的《基礎日本語》一书为依据,就「たて」和「(た)ばかり」的用法、含义、论述等做一分析、归纳、添加,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92.
羽是一个终生渴望爱却得不到爱的女孩,却获得神的眷顾,在神谕的启示下,游走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开始了她的精神流浪和寻求救赎之路的生命历程。她的命运之根掌握在风中,如无根之羽,一切归于风。  相似文献   
93.
引用和改写中国古典诗句来抒发印尼华文诗人的本土乡愁,是冯世才诗歌创作的特点之一。这种”中国性质”与印尼本土在场杂糅的写作方式,也是印尼华人文化身份表现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在印尼华人与祖籍国之间形成深刻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独特的地域性存在,又使得印尼华人文化身份的表现显示出与传统的断裂和差异。进而,在延续与类同、断裂和差异的双重层面上,印尼华文文学所探索的,是跨文化、非族裔本位中心却依然具有现实抗衡力量的新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4.
文人园林讲究意境.作为艺术范畴的园林,其意境是指通过园林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进而达到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也就是“得意忘形”.园林意境不仅可以通过堆山、理水、植物、建筑这些实的景观营造手法实现,而由日、月、风、云、声、影、禅、茶等这些虚的元素形成的“风月景”,则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选取三个角度展现了由虚景营造园林意境的艺术感染力:对声音艺术的运用;对天文气象的借用以及人文活动的映衬.  相似文献   
95.
崔茂新 《文史哲》2007,(3):36-42
文化还原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一种价值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研究思路,力图把抽象玄虚的方法关注和讨论,还原为具体研究过程中方法的自觉建构意识,把孤立封闭的学科自赏式的价值关注还原为当代学人在古代文论研究领域内进行当代思想文化创造的学术事实。文化还原注重在一个开放的历史文化空间对流动着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文化情境与诗缘话语之互动性转换生成关系的学术建构,一方面关注长远时间里那些历史文化因素是怎样生成了具有独立生命意志的诗缘话语的,另一方面则关注特定的诗缘话语一旦作为独立体的文化存在参与到历史文化过程中去,它又是怎样在持续的情境领悟和与时俱进过程中不断催化、生成新的文化情境的,亦即作为传统因素与思想资源是怎样参与到人们不断优化着的现实美学生活建构中去的。文化还原还具有整合当前古代文论研究在方法原则和价值取向问题上相互矛盾对立的意见、命题之思想功能的一般方法论意义,从而使得“古为今用”与“不用之用”、“回到传统”与“现代转换”、客体复原与主体创造等命题之间的矛盾对立整合为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96.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map of youth cultural scenes in Makhachkala, the capital of the Republic of Dagestan, and the third largest city in the North Caucasus region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he uniqueness of Makhachkala’s youth spac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pecific geopolitical and cultural circumstances of the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This is set against the context of post-Soviet transformation: rising unemployment and severe inequality; the revival of Islam; radical changes in the gender regime, the ethnic and religious composition of Dagestanis; and a complicated political agenda involving the struggle with radicalization, and the growth of a terrorist threat. Thus, we consider it important and timely to study the local youth socialities, which exist in such a contradictory context. The research that underpins the article is focused on two opposing youth scenes in Makhachkala: street workout (inscrib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local patriarchal regime), and the anime community (symbolically resisting the pressure of social ‘normativity’). Using the theoretical concept of cultural scenes and a case-study approach (in-depth interview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community mapping), the potential to categorize youth that are not centred (that is, who are outside the ‘core’ of the capitalist world-system) is critically considered through the opposition between subcultural and mainstream groups. The key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the construct of the ‘other’ (that which is alien or dangerous) as the main way to define the more subtle (often latent) structure of group identity and cultural capital of a community. This also describes the intra- and inter-group solidarities and the value conflicts of youth in a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local urban environment. In this case,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youth involve the selection of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acceptance and resistance to the social order, the structure of normativity and images of success.  相似文献   
97.
视频会议作为一种新媒介,推动了工作的"媒介化"。它导致原有的工作场景边界被打破,带来各种场景的混融,人们的行为模式因此而发生变化。在一定意义上,人们的工作行为变成一种基于屏幕的表演,这种表演时时受到来自他人和自我的审视,与此同时,人们在交流中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反馈却可能减少。视频会议系统支持下的会议,削弱了仪式感和社交感。但因其成本相对较低,反而可能进一步盛行。屏幕上的劳动也是一种数字劳动,视频会议使得人们的劳动变成了多线程与永远在线的状态,劳动强度在无形中加大,组织或行业的内卷现象也可能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98.
人类出版经历了从硬质出版、软质出版到虚拟出版的三大历史阶段。拟对虚拟出版进行概念的辨析和界定,认为,虚拟出版分为早期声光电磁的萌芽阶段、计算机革命的发展阶段、数字出版的当下阶段、人工智能出版和大脑意识出版的未来阶段等四个阶段。借助两条线索及其双向互动,来考察虚拟出版时代出版与阅读之间的新型关系:一条就是技术驱动下出版载体和出版技术的不断革新;另一条就是出版接受者即人在阅读场景、阅读行为上的流变。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不变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在虚拟出版时代,从人类阅读“姿态”、人类与出版符号之间的关系,去发现人与出版二重变奏的特殊景观。这一特殊景观的探索发现,将为未来人类文创事业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有效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99.
从传播学角度看电视直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直播以其"同步见证"的优势,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之一。其魅力在于快捷、直接地展现了"正在发生的事实进程",使新闻与播出达到了"零时差",为历史留下了最直观的记录,给受众提供了第一时间的视觉与心灵的全新感受与冲击。  相似文献   
100.
王安石"半山诗"中常用的字词和意象可体现"半山诗"的诗风清、诗味永、诗旨深等诗境特点,而诗旨深的特点又深受屈原"香草美人"骚人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