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1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39篇
管理学   125篇
民族学   3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8篇
丛书文集   758篇
理论方法论   259篇
综合类   3754篇
社会学   217篇
统计学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304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261篇
  2008年   308篇
  2007年   370篇
  2006年   438篇
  2005年   388篇
  2004年   385篇
  2003年   404篇
  2002年   345篇
  2001年   289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公民新闻网”的规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互联网业的迅猛发展,"公民新闻网"成为了我们日益关注的新闻术语.越来越多的普通受众通过"公民新闻网"的形式传播他们周边的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互联网领域"把关人"的缺失,"公民新闻网"在言论自由的同时出现了不少问题.在这种过分自由的网络"拟态环境"下对"公民新闻网"规制,既是可行的,又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992.
阿多诺的《道德哲学的问题》主要还是严谨的学术研究,中间隐含时代之思。阿多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思考受尼采和韦伯的影响比较大,尼采对康德进行了激烈批判,阿多诺对康德的思考努力纠正尼采的极端.阿多诺与韦伯的对话建立在与尼采更深的对话的基础上。阿多诺看到了尼采和康德的本质的相似性.康德的绝对律令这样的主体的内在性在当下的不现实,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也一样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993.
抗战时期,黄陵祭祀典礼逐渐演化为“党国”的新政治文化传统,而且在其进程中出现了国共两党三度合祭黄陵的特殊景象。这一祭祀典礼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党国”构建“党治”与“礼治”融通的新权威主义政治模式上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党国”的祭祀典礼方略并不符合政治民主的时代潮流,黄陵祭祀典礼终未能发挥出应有的社会动员力与政治整合力。  相似文献   
994.
西方当代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在内容上更加突出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强化道德价值观教育,注重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反对灌输、崇尚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是养成教育原则上出现的两个新变化。道德教育家努力创新,推出了道德判断法、价值澄清法、观察学习法和故事启迪法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养成方法。推崇隐性养成教育,强调以实际社会行动和关怀教育来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以义工生活锻炼促进素质积淀和提升等,则是在养成途径上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995.
丧葬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人类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通过丧葬现象来解析地方文化也是人类学、民族学的一种研究视角,是人类学整体观的灵活应用。通过对山岩树葬文化的调查与分析,希望能有助于学界更好地解读当地的历史及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96.
教育过程的生活性、教育对象的生命性和道德内化的实践性.决定了主体性道德教育必然在生命体验中展开。而生命体验,则通过以体验课程诠释德育课程、以生命故事体验生命意义、以道德描述替代道德灌输等方式.来丰富并阐释主体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97.
孔子的道德理论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理论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孔子道德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其特点也极为鲜明.孔子把"仁"作为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主张"为政以德"的政德论;强调"仁以为己任",主张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注重实践,提倡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注重内省,强调自身主观努力的道德修养,同时还提出了一套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和著述活动中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及其思想体系,对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8.
西方17—18世纪源于唯名论的经验主义、狭隘的唯物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给人类的道德、正义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它彻底否定了道德、正义在本体论上赖以生存的形而上学,将人类贬斥为与动物为伍的边缘。为了拯救区别于动物的道德、公平正义,首先是康德从非本体论的、形式主义的道德出发,论证了理想主义的道德;其次是现象学派的舍勒从情感主义为切入点,构建了道德的本体论,论证了价值的实在性、价值模式的多层次性、知识的多元性,并提供了“善”的判断标准;而哈贝马斯在康德的理想主义形式主义道德、舍勒的实在主义道德基础之上,一反“独语论”、“单主体性”的道德论证模式而采取“主体间性”,实现了从“单主体”、“意识理性”、“先验道德理论”到“交互主体性”、“交往理性”的范式转变,为道德伦理正义、政治哲学的程序化转向提供了哲学上认识论以及世俗理性的重构基础,提出了现代道德、政治正义得以获致的程序模式和程序原则。   相似文献   
999.
高校德育教育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要以思维方式上的突破为切入点,高校德育教育的变革只有在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哲学理论指导下演进才会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应该依据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指导高校德育教育的变革。文章从经验思维与创造思维相结合、换位思维与渗透思维相结合、整体思维与局部思维相结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等角度,探讨了高校德育教育的思维方式,以促进高校德育教育的思维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00.
和谐社会中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出发,分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德育功能及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