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258篇
社会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伊斯兰教是以道德为本的宗教。在伊斯兰教中 ,宗教信仰是基础 ,伦理道德是核心。离开信仰 ,道德无以寄托 ;离开道德 ,信仰无以落实。信仰之路也就是道德完善之路 ,信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道德的至境。无论是伊斯兰兴教的出发点、最终目的 ,还是伊斯兰教的主旨 ,都说明伦理道德在伊斯兰教中居于核心地位。阐明伦理道德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 ,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伊斯兰教的真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2.
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强烈冲击。本文拟就此背景下,中国大学生道德所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及重构大学生道德观念、规范的问题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23.
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规范,证人拒绝出庭作证行为其实是对诚信原则的背叛.在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背后存在着利益驱动,证人出庭作证和拒绝出庭作证行为的选择其实是一个利益权衡的结果.解决证人拒绝出庭作证问题,既需要完善相应法律制度,也需要制定操作性强的诚信规则,对证人拒绝出庭作证行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24.
文章通过对中西方道德教育优劣异同的辨析,对当代科技发展所造成的诸多问题的反思,认为未来道德教育必须注重智性与德性的高度完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相互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5.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应当借鉴儒家伦理优秀成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应当借鉴儒家伦理的优秀成果。一是道德规范,儒家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族美德的论述在今天仍有现实价值;二是道德精神,儒家所倡导的"天下为公"、"见利思义"、"自强不息"、"革故鼎新"、"仁者爱人"等精神值得大力发扬;三是德育方法,儒家主张受教育主体进行自我教育应学思并重、反省内求、积善成德、慎言力行以及慎独;至于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儒家重视身教示范、环境熏陶、因材施教、塑造理想人格等。这些都可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26.
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对新世纪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德育为首”是高师院校贯彻以德治国思想的重要体现 ;高师院校贯彻以德治国思想 ,必须重视和加强师德教育。  相似文献   
27.
国家政治行为的失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的许多方面,它不但导致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的矛盾和冲突。还对社会思想道德带来极为严重的负面的影响。对国家政治行为失范及其对社会思想道德影响的分析,将有助于消除国家政治发展中的障碍,以进步、健康的社会思想道德去支撑和推动整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8.
科技道德的功利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现代科技与道德的关系,论述了科技道德与一般伦理道德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科技道德的功利原则.  相似文献   
29.
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利于大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形成开放的精神,更新学习观念,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也容易使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弱化,形成思维惰性,模糊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影响其自律意识的形成。论题分析了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0.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灿烂的传统文化遗产,儒家道德优秀成果更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加快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儒家先哲的道德理念仍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