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3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34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51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580篇
理论方法论   115篇
综合类   3301篇
社会学   140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293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252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292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346篇
  2004年   312篇
  2003年   300篇
  2002年   302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当代生活与艺术之死:第二、第三和第一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所谓的艺术,主要是受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美国式“艺术”观念所支配,而再也不受德语的“艺术”或法语的“美的艺术”体系所支配。自从现代主义诞生以来,艺术的历史使命的减弱或者消失已经成为事实,但从全球范围而言,“艺术的终结”这一论断仍有些夸大其词。因为在第一世界的艺术死亡之后(这里存在更多的是文化),第二和第三世界的艺术还生长着。艺术从根本上说还不是一个媒介事件和现象,而是一个同我们每个人相关的东西——不管它是不是商品。  相似文献   
102.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皮影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出现新的变化:皮影道具的制作由牛皮、塑料等材料取代了驴皮,皮影戏表演由多人取代了单人,皮影戏表演内容由“熊出没”“小苹果”等现代题材取代了“仙鹤斗乌龟”等传统节目。分析锦州皮影的创新发展之路,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间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在我国积极推进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问题。而建立科学发展 观的前提是理清高校日常教学工作与教育内容所依据和参考的标准——“底线”与“顶线”问题。而在以徐州工程学院艺术设 计专业为代表的“应用型”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院校间的差异,存在着制度和内容各不相同的“底线”与“顶线”问题。为此, 在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过程中理清两条线各自的定位与标准,对于科学推进应用型高校本科层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 育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魏晋名士艺术境界的形成路径清晰而富于哲理,他们通过心身外在表现的审美追求以获得艺术对象审美外观的人格化,通过“远”之本体追问与“远”之身体探寻来实现人生和艺术的玄远境界,使得“心”臻至“无”之境与“美”臻至“无我”之境在人生与艺术层面完美融通。如此,魏晋名士与肉身以及欲望存在的自我渐行渐远,而生命精神却始终作为不可或缺的逻辑线索,延续于人生、艺术之中,成为艺术精神和人格蕴含的内在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105.
“作为生活艺术的哲学”已成为当代欧洲思想界的一个热点,对哲学的这种理解和实践与20世纪的现象学运动密不可分。无论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还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分析,都是以关怀人类生存、合理安顿人与世界的关系为根本动机的。现象学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倒置、对在场和缺席关系的倒置、对确定性和可能性的倒置、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倒置,为生活艺术哲学做了充分的理论奠基,由此出发,生活艺术哲学在哲学实践、审美泛化等向度上得到了发展。现象学的“小零钱”精神、“前科学”立场、关注意义构建、重回古典哲学的精神和实践,都成为生活艺术哲学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06.
ABSTRACT

The article examines Anya Ulinich’s graphic narrative Lena Finkle’s Magic Barrel and the novel’s use of visual culture from both the author’s Russian and US American backgrounds. The article interrogates the use of history and timelines, Russian art history and Russian art education in Ulinich’s text. It also analyzes other literary constructs that influenced Ulinich’s novel: US American comics/graphic novels and their use of stereotype, and novels by Russian-speaking Jewish American writers, with their thematized Jewishness.  相似文献   
107.
李明军 《齐鲁学刊》2012,(2):141-14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全面转型期。在精神领域,大众文艺的发展不断地消解社会的精英文化情结,这导致了知识分子话语的失落和知识分子角色的边缘化,甚至使知识精英成为市场经济时代的"多余人"。1990年代以来大众文艺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都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面目出现,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情感趣味、思想趣味日趋向大众看齐,曾经以"化大众"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精英成为生活中的孤独者或沉沦者。世纪转型期大众文艺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已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他们精神上营养不良,人格萎缩困顿,趣味世俗粗劣,已然丧失了对个人、人类和世界的存在意义的把握,知识精英群体集体陷入沉默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下现实境遇中知识分子角色的尴尬处境。这种状况值得我们深入关注。  相似文献   
108.
技术语境下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每一次根本性技术的发明都会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艺术变革也具有这种性质,现代艺术以强烈的革命态度表示出与传统价值观的决裂。艺术阐释的重心也从艺术创作和美学转向生产和消费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技术异化的批判,仍然具有警示作用;而艺术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人文关怀的一种方式,在新时代的生态语境中,应该重新获取这些崇高意义。艺术变化与技术发展有直接的联系,除此之外,还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精神、观念、艺术家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综合考察这些因素,才能够探明艺术变革的真正原因。但未来发展情形仍然不明了,需要科学家和伦理学家共同努力。科技“由谁来控制”和“如何控制”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09.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preadolescent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in Washington, D.C., used a linguistic practice called ‘joning,’ a style of verbal play similar to ritual insults, in peer interactions. Sociolinguists have focused on how children socialize each other into vernacular styles appropriate for peer group use but often assume that they disalign with social and linguistic norms for classroom behavior. Drawing from a nine‐month ethnographic study that the author conducted in an after‐school program,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joning as a vernacular style of African American Vernacular English and its uses in constructing classroom identities. Joning often facilitated student learning, but it was perceived as a socially and physically risky linguistic practice because of its uses as conflict talk in the local community. Focusing on preadolescence as a key stage of language socialization, this article shows how minority students modify peer‐learned linguistic practices to pursue academic success on their own terms.  相似文献   
110.
Abstract

As a worldwide cultural phenomenon,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has not only been used as a diplomatic language but also a refle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s an emerging field to display China’s global role, provides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to study China’s self-position in global relations, China’s diplomacy in exercising its soft power,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reinvention of China’s cultural/national identity in post-Mao China. Using the 2000 Shanghai Biennale and the Chinese pavilion at the 54th Venice Biennale as case studie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the fluid construct of Chineseness is successfully promoted and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government’s suppor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