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92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在现代化背景下,畲村家族文化功能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迁,如,两性角色与社会分工强化,族化功能弱化,自我保护功能消解;又如,政治参与功能和旅游商品功能等新基质的出现,等等,都很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22.
广告是一种商业和社会行为 ,受众在观赏广告时的内在情动 ,对整个广告的传播过程起导向作用。广告创作的人本化和民族化离不开创作者对受众视觉心理的探索与把握  相似文献   
23.
二月革命之后,列宁提出了国有化的思想。他认为,国有化并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措施,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是过渡到"全民计算和监督"的阶段。十月革命之后,尽管苏俄的国有化实践大大缩短了工人监督的时间,但是,列宁仍然清楚地认识到国有化并不意味着直接实现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4.
作为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短缺造就的产物,统购统销是一项完整的制度体系。国家通过“定产、定购、定交、定销和定消”来对其实行严格管控和计划管理,从而实现农产品资源供求的国家化,并把国家权力纵向地从中央延伸到乡村,甚至到农户家庭中,还横向地扩展到农产品的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流通和消费领域,完全控制了农产品社会生产整个过程,并以此赋予农产品国家的属性,强化社会对国家的认同,达到对社会进行渗透与整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5.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界定,分析了其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透视了体育健康课程设置现状,提出了其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6.
总结关于教育社会学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三种观点,分析这三种观点的局限性,并努力对教育社会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进行合理阐释,以促进我国教育社会学沿着正确轨道合理、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7.
作为对五四"工具论"戏剧观的反思,余上沅的国剧理论指出了戏剧应当艺术地表现社会人生;强调戏剧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倡导中西戏剧融合以实现戏剧的民族化,创建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中国剧,并在"国剧运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实绩,对于今天中国戏剧的发展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8.
现代中国文学的建构与演化,与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紧密相联.以文学民族性为基石、以民族化为动态规律和以文学世界性为前提、以世界化为运作机制,民族化与世界化相互变奏,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制导性传统.  相似文献   
29.
龙圣 《社会》2017,37(1):127-155
本文主要利用四川冕宁白鹿营彝族文书和《冕宁档案》,试图揭示明清“水田彝”的国家化进程及其族群性的生成。明万历后期,为抵抗叛乱,部分大凉山彝人被宁番卫招募到平坝充当营兵,形成白鹿营等彝族聚落。入清后,白鹿营彝人随土司的招立再次被纳入国家体制,但直到乾隆晚期,其聚落形态、权力格局和风俗文化等方面仍保持着较强的独立性。此后,随着移民的到来、保甲的编设及文教的推广,白鹿营彝族的独立性逐渐弱化,国家认同感日益增强,最终形成有别于高山彝族的“水田彝”。明清“水田彝”的国家化,既促进了边疆的稳固,同时也生成了其独特的族群性。  相似文献   
30.
藏民族和藏区题材的创作已经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成为油画艺术中国性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藏族、藏区、藏文化的油画创作表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多元化取向,藏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出现了许多受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环境影响的新内容与新思潮,其中包括:民族化探索与写实主义的强势延续、民族风情观和猎奇心理的退市、香格里拉情结的疏远与商业文化的介入、民族性观念的嬗变与文化强势心理的转变等等。这些变化意味着实质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意味着艺术创作中的民族情感以及艺术创作态度从隔阂到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