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5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文章利用2007-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分别应用7种识别方法对中国僵尸企业的规模进行了全面的测度.在此基础上,基于地域、行业分布和所有制性质三个维度,对识别出的僵尸企业进行了特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2007-2015年间中国僵尸企业的数量变化基本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产业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成分较高的省份僵尸企业占比较高;产能过剩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僵尸企业占比较高;国有企业更容易成为僵尸企业.此外,为厘清僵尸企业出现的根源,对僵尸企业和产能过剩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辨析,并结合实证结论提出了处置僵尸企业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转型期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中国产能过剩的现状、后果、成因、应对以及应对的代价进行了一个梳理。产能过剩的形成具有经济发展规律的共性,也有中国特色制度背景下的特性。鉴于其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产能过剩的应对是一个重要且迫切的任务。借鉴日本的国际经验和中国过去治理产能过剩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的产能过剩治理从“一带一路”、市场机制改革以及坚决地去产能等几个方面多管齐下,制定了全方位的对策,并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但是产能过剩的治理也面临着大量的就业岗位转型和社会稳定问题。因此,政府相应推出了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核心的促进就业的政策,以减小产能过剩治理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近几次中央会议上被频繁提出,已成为经济领域的高频词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去产能,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摆在政府及钢铁企业面前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辽宁作为钢铁大省,受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影响颇深,去产能是辽宁的首要任务。应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来化解钢铁产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加快辽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振兴辽宁钢铁产业。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全面的认识和分析中国产能过剩情况,借鉴已有文献,对中国产能利用率首次使用X-12-ARIMA调整方法进行研究。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两位码的32个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协整方法估算产能,在对产出进行X-12-ARIMA调整以剔除经济周期性偏差后,测度产能利用率,并以此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了理论及实际分析。研究表明:经过调整的产能利用率较未进行调整的产能利用率更低;各行业每年产能利用率分布情况相近,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的产能过剩是长期存在的整体工业行业产能存在结构性过剩,而非全面性过剩。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产能过剩治理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创新发展与产能过剩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核心议题,二者的关联性分析将为破解当前产能过剩问题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手工收集2010—2017年实质性创新数据及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数据,实证考察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产能过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能过剩会抑制企业的实质性创新产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同时,实质性创新在产能过剩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实质性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化程度较快的地区,产能过剩对实质性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强.因此,企业应加大技术进步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实质性创新,而不是仅仅追求创新"数量",才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谋求企业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6.
傅沂 《兰州学刊》2014,(12):153-159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而政府财政补贴政策的不健全是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光伏产业财政补贴政策存在的事前补贴、一刀切、缺乏创新激励和缺乏事后监督等几种突出的问题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演化博弈的分析工具分别对这几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我国光伏产业财政补贴政策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煤炭产能过剩致因机理与治理政策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受资源、安全、科技、环保、效益和国际化等因素的约束,煤炭科学产能日益成为引导市场供需平衡的关键因素和竞争利器。对煤炭科学产能的概念界定、产能过剩的致因机理及其调控政策等进行较为全面的文献梳理及研究,研究表明: (1)现有研究混淆了产品过剩、生产过剩与产能过剩的概念,煤炭科学产能建设应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科技、安全的约束;(2)当前针对煤炭产能过剩的测度多是基于主观的判断或单一指标的分析,科学的、定量的实证分析几乎空白,数据缺失是其根本性障碍;(3)针对煤炭产能过剩成因机理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逻辑性的分析框架,未来应基于利益相关主体的视角从企业逐利行为、地方发展冲动、市场供需变化以及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等层面予以分析;(4)基于科学产能、可持续有效调控的政策体系形成机制需要设计,特别是根据资源、安全、科技、环保、效益等复合目标,煤炭产能调控的利益相关方的协调开发机制尚需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