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1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32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2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280篇
理论方法论   120篇
综合类   1148篇
社会学   149篇
统计学   10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How people leave a devastated area after a disaster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ing their ability to cope with risks they face while evacuating. Knowledge of their needs for communications about these risks is particularly crucial in planning for emergency responses. A convenience sample of 1,444 persons who survived the World Trade Center (WTC) attacks on September 11, 2001 were surveyed to ascertain their initial and ultimate destinations once they had left the buildings, how they arrived there, the role of types of obstacles they encountered, and the need for information and the seeking of other people as potential factors in influencing the process of leaving immediately. This survey was part of a larger, original survey. Results showed differences in how people traveled by mode to initial and ultimate destinations, how immediately they left the area,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when they left. How they traveled and when they left were associated with where people lived, their tendency in times of stress to seek out other people including who they knew in the immediate area (e.g., co‐workers or friends),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surrounding them, and the importance to some of waiting for more information. Many people indicated they did not leave immediately because they had no information about where to go or what services would be available to them. Perceptions and communications about risks they were facing were reflected in the choices they considered in how and when to leave the area. These findings have numerous ramif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and guiding personal behavior in catastrophic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92.
人本思想与当代外语教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外语教学研究进入"后方法论思考"阶段和教育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人们逐渐把外语教学的关注点投向学习者本身,人本主义思想开始在外语教学中流行。通过对人本主义思想内涵的介绍,从素质教育和情感教育等角度分析了它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同时指出了当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3.
本文通过笔者在喀麦隆汉语教学中体验较深的教学实例,主要从语音教学方面对汉语和法语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语音教学策略,并从教师素质及教学方法方面对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提出了两条建议。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国有企业青年知识型人才成才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阻碍这一群体成才的六种矛盾与冲突,并分别从青年个体、高校、企业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5.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环境安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回顾了近年来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采用贸易环境效应分析基本框架,将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政策效应四个方面,而不是采用“污染避难所”和“污染光环”等单因素分析方法,从而更加全面地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指出,如何协调统一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生态环境发展目标已成为未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6.
近时期我国外贸工作的重点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继续限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变,而产业结构的转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97.
中国加入WTO后 ,农业将是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中国农业的发展条件、生产力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 ,针对中国农业的现状 ,分析加入WTO后面临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8.
新形势下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对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是冲击、也是挑战,如何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既需要宏观经济环境的支持,需要治理企业外部竞争条件,也必须深化企业内部改革。  相似文献   
99.
徐文 《科学发展》2011,(8):92-96
解读企业实施水价成本公开的理论政策依据,剖析水价成本公开工作的现实意义和成本公开中需关注的问题,针对供水企业在开展成本公开工作中面临的任务和应采取的举措,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0.
入世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差、效率低下、国际竞争经验不足等现状,使其入世后必将在银行业务、人才竞争、优质客户、风险规避等方面面临巨大的冲击.同时,入世也将为其提供加快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遇.所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该适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进行业务战略的调整,改革和完善人事管理及分配体制,全面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