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8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3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7篇
人口学   97篇
丛书文集   157篇
理论方法论   141篇
综合类   843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3 毫秒
41.
中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贡献分解与实证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有测算中国粮食增产要素贡献率的方法存在虚增或低估某要素贡献率的缺陷,文章通过改进粮食增产贡献率测算方法实证估计了2003—2016年期间单产、播种面积和结构调整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粮食实现“十二连增”的巨大成就主要是单产增长贡献,年均贡献率50%以上,播种面积和作物内部结构调整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0%与10%以上。然而,未来中国粮食增产依靠播种面积扩大和结构调整的空间变窄,需要探索新的增产路径。  相似文献   
42.
毛泽东领导了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延安整风运动,由此开创了我党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的先河。他开创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教育方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教育方法、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教育目的是对我党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历史性贡献,为党内马克思主义教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值得我们借鉴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深入开展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3.
构建“四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基于2006-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四化”发展水平得分,在此基础上,对“四化”耦合发展互动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四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信息化对于农业现代化边际贡献度为0.231 8,弱于工业化的边际贡献;信息化对于城镇化的边际贡献度为0.702 3,强于工业化对城镇化的贡献;信息化对于工业化的边际贡献不显著.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加强城镇信息化建设和提升城镇化人口素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4.
面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出现的新情况,江泽民同志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将三者综合考虑,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巩固农业基础、推进农村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思想,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江泽民同志的"三农"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5.
人的共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核心原则,它对于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今西方国家在人的发展实践过程中,奉行的是一种与之相反的竞争发展原则,导致了人的发展危机后果,以其历史教训证实了人的共同发展原则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共同发展原则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超越西方的卓有成效的关于人的发展道路,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6.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新飞跃;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思想。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7.
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以房养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峰 《兰州学刊》2009,(2):140-143
以房养老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以房养老涉及到的理论较多,现实中也存在着许多障碍,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为以房养老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8.
战争会对公共养老金制度产生重大影响。第一,战争会影响社会养老需求和供给;第二,随着战争的发展,人们的养老观念也会发生变化;第三,军人是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职业,战争会影响军人职业的养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因为战争的影响而做出了重要调整。基于此,在设计公共养老金制度时,应该考虑到战争因素。  相似文献   
49.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土地政策,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政策.根据当时的背景变化,党在解放区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0.
This paper aims to present and discuss 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policy in Japan after the mid-20th century from a sociological viewpoint. Japanese 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policy from the mid-20th century onward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models in chronological order: escape from mass poverty by means of industrialization,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establish a welfare state, and parallel progress of aspiration for a welfare society and workfare. Defined concretely, these are (1) the period that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social security, which start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and ended in 1973, when Japan began to suffer from low growth after enjoying high growth; (2) the period in which finance for social security was adjusted, halfway through which the country experienced a bubble economy; and (3) the period after the 1990s, in which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ocial security went hand-in-hand with labor policy and the advent of globalization. In each of the three periods,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policy was affected by factors that caused changes in such areas as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decline of agriculture), demographic structure (an aging society), and family structure and work pattern (the growing trend of nuclear families, single-person households, and irregular employment). In Japan, life security now attracts increasing attention, and employment security rather than social security has been the central issue. As it is greatly affected by globalization, employment security grows less conspicuous and makes the vulnerability of social security grow more conspicuous. Social policy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n area with which to struggle for 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fissures between social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